世界小事筆記 -《誰惹「我」生氣?》
主管批示公文,可否有個人的「情緒」?本來,批示公文本身就是「權力」,也是「意志」的展現;有權力就要承擔批示公文的後果和責任。換言之,以「權力」貫徹意志,理想或慾望才得以趨近。
當主管在公文上批示:「不要惹我生氣」;讓人又好氣又好笑的,是不知所云!只知道:長官已經在生氣了!情緒上來了。這句批示,給了下屬方向:"不能有下次了!"。「清帝國」的「雍正皇帝」曾在下官的奏摺上批:「朕知道了!」,而被後人「知道了!」;問題是:"知道了什麼?",誰知道?
「清帝國」之後的「民國」,有一位「白長官」任「閣揆」時,曾因官僚效率惡劣而想在公文上蓋「震怒章」。後來,深恐得罪官僚,引來搗亂而作罷;反正,草民知道了,就好了。
生氣!那又如何?震怒!有用嗎?官僚體制,自有替長官消氣滅火之道,所以才有「消防」編制;總之:"不知道,就很開心!";部屬不玩火,就不冒煙。從官僚組織的工作經驗裡,有決定權力的長官常用的批示是「閱」或「悉」;最好無上呈選項請示裁定,或呈請指示行動方針等傷腦筋的公事。
最好,屬下上呈的公文都是國泰民安、風調雨順;五穀豐收,六畜平安、頒獎拍照,與民同樂的公示通告。當大官,愈大的官,就很有成就感,也很舒服!上有所好,下必苟且,彼此心照不宣。長官不生氣,部屬最開心;每月薪水照領,年終加發獎金。沒事,何必生氣?
人生的善願,如詩人「蘇東坡」在「洗兒詩」所表:
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
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
其意境,道盡官門好修行、積公德、有餘蔭的免戰心態。
人民,對於不會生氣的官場,也不要生氣。自己也可以有新春善願:上聯是「生氣還是要繳稅」;下聯是「開心總算可免費」;橫批:「和氣道行」。立春在即,祝願人和年豐。
相關文章:世界小事筆記 -《誰在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