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小事筆記 - 《「被統一」的故事》

 
 
 
每年的十月三日是「德國統一」的「國慶」;根據「德國聯邦統計署」的最新統計報告:東西德國統一以來,東德流失兩百萬的人口,剩下一千六百二十萬人口;同一時期,西德增加五百萬人口,達到六千六百萬人口。

這項人口分佈變遷的長期趨勢有什麼意義?

人口,是國土空間裡的「生產要素」,也是對場域機會的認同。如果可以「選擇」,也就是有「自由」,人口會往發展機會較多的方向移動。

「德東」,在統一前,是實施「社會主義」的專制極權制度,「被統一」於實行「社會市場經濟」、自由民主的「德意志聯邦共和國」。

也就是西德維持國體不變,而東德自己舉行「公民自決」,取消「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的「國家」;改為以歷史上,也就是「東德」建國前的五個「邦」,參加已有十一個「邦」的「西德」的體制,成為總數十六個「邦」的「德意志聯邦共和國」。

當年,俺正在德國求學,也把握難得的歷史機會與題材,研究「統一合約」的結構,在「國家法哲學」、「合約公法學」的領域,寫出「德國統一的國家合約專論」和提交到「專業討論課」上,與德國同學分享,也得到「公法學」指導教授的肯定。

記憶中,當時有一位同學詰問:“「統一合約」的設計,可以看得到「平等精神」嗎?你有看穿「國家陰謀」嗎‘’?俺笑著回答:“謝謝你的詰問,東德經濟崩潰,別無其他選擇下,只能出賣自己被西德買下來,双方都有「國家企圖」,這是我作為「外國人」應該使用的「修辭學」”。

此一回答,引來「與會者」和教授哈哈大笑。當時,西德開出的初期「簽約金」是建立「東西德貨幣同盟」,承諾互换匯率為‘’一比一‘’;等於東德人民手上的「國幣」比之前的幣值升值五倍;西德讓東德人民增值五倍的財富。

統一以後,西德仍將長期挹注德東地區的重建資金,拉近東西德人民的生活水準。這是表面上的「統一成本」。此外,還有看不見,却感受無所不在的「分歧」,有待長時間的磨合,重新成為同一個「德意志民族」的「新德國」。

在統一之前,東德的「西德政策」是「兩個國家,兩個民族」;東德的「領導人」曾說:“「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是水火不容的”。奈何,「社會主義」的國家使自己失敗而竟然淪落到必須出賣自己「被統一」;實在是敗者自敗。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哲學人生筆記 - 《「職人精神」》

世界小事筆記 -《「總統吵架」》

法哲學筆記 -《「戒嚴」》

法哲學筆記 -《「囚徒困境」》

旅人故事筆記 -《美樹》

園藝生活筆記 - 《「寒氣春意」》

園藝生活筆記 -《「風災倖存的柑果」》

哲學人生筆記 -《「自信的回憶」》

世界小事筆記 - 《「境外敵對勢力」》

Home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