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人生筆記 - 《「孤兒看世界」》
COVID-19瘟疫的蔓延,正呈現全球化現象;疫情在許多國家惡化的速度更是驚人。以往,歐洲人視東方來的「異種人」(Fremden)是「帶病者」而有恐懼,進而排斥和歧視的「仇外心理」(xenophobia ),為此而可能強化。尤其,在歐米國家,已出現多起對「黄種人」的攻擊事件。
如今,許多國家正面對嚴重的安全考驗;已陸續對外國及外國人,宣佈全面或至少有不同程度的「封國」,手段有關閉邊境、斷航,或遣返外國「原班機」的乘員。疫情至此,國家的角色被突出,正是應證了大難來臨,先顧本命的生存現實;其他矯情虚偽的外交辭令、人權考量,反而顯得是昧於現實的「風涼話」。
也可以說,此時「真小人」、「無情無義」才是顧本命的「王道」,至於那些唱高調的「偽君子」,只能夾著狐狸尾巴靠邊站。浮世表裡不一,世道艱難多變;大難來臨時,各國「顧本命」是不是「真小人」的行徑?「無情無義」拒絕往來,似乎理所當然,而且是較有效的對應。
其實,「孤兒台灣」應該習以為常了,錯誤的國家定位而飽嚐被孤立的國際政治現實,「亡國感」所激發的生存危機始終存在。俺相信「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的警惕;瘟疫更是不分敵國或友國,俱為平等對待。
此時,平日有危機感的「孤兒台灣」較能自信地應對挑戰;反倒是平日自認優越又傲慢的「鳥國家」,在危機中應對無方;罪魁禍首的中國,吃銅鍋烤肉加泡菜的韓國、愛泡澡多癡漢的日本、吸水煙的伊朗,一路向西,「黑手黨」的義大利,乃至吃香腸喝啤酒的德國、啜飲葡萄酒吃乳酩的法國,陸續被瘟疫攻陷。
孤兒看世界,不免有寂寞淒涼感;於是無可依賴的「懼」,堅忍圖強才是生存下去的基礎。「戒慎恐懼,如履薄冰」的持之以恆,隨時保持「亡國感」的危機意識;對於現實無情的世界,不必有不切實際的幻想而自卑。「德不孤必有隣」的前提,在於自己必須有德,不犯對不起自己的「低級錯誤」;對待敵人不必矯情地送米送水,那是對自己不義。
猶太人在歷史上多次遭遇迫害、被歧視;直到上世紀,相信德國人是有文化的民族,却反被德國人施以殘酷的「大屠殺」後,才發現先祖早有遺訓:‘’我不為自己,誰會來為我?‘’
台灣人切記,浮世變幻無常,至少自己要學會自保,「危邦不入,亂邦不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