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人生筆記 -《「強人所難」》
曾經,德國Göttingen大學的漢學系友人Sandra小姐,在初學漢語時,理解語境的困難之一是漢語的「成語」,各有典故,涉及有歷史背景的各類故事,以致「鴨子聽雷」,「不知所云」。她曾經問俺,「強人所難」的意義,可有歷史典故?
她不解,「強人」是誰?遑論「所難」?那指涉啥麼人與事?大哉問!「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俺當時「一知半解」,就「說文解字」也給她「一知半解」;大致上,Sandra小姐可以「略知矣!」。
有意思地,「強人」一詞的另解,在政治境中,我倆不約不同地理解,例如,「納粹德國」時代的「阿道夫.希特勒」、「蘇聯」的「史達林」、中國的「毛澤東」…等「族繁不備」的大獨裁者。
當然,俺有附註,「強人所難」不是成語,只是對一種「困境」的指涉,例如,父母與友人「指腹為婚」,子女日後另有自由戀愛,找到「心上的人」;「父母之命」豈非「強人之難」?強迫人使陷入為難的困境。
COVID-19瘟疫肆虐,世界各國政府的應對措施,普遍地出現「強人所難」的指涉困境:封鎖防疫、發展經濟與自由民主的政策抉擇困窘。人類社會有共同的重大危機出現時,應對的效率是優先的選擇;實行「立憲主義」的國家,視「非常時期」為例外而有「緊急授權」,政府得以依據國會的授權,調動資源和實行特定政策。基本上,政府不得已實施的法案,仍然符合「自由民主」的原則。
比較奇怪的現象是,「封城」一詞,被一些不曾有過戰功,甚至是「敗軍之將」的過氣人物,不約而同地「鸚鵡學舌」,一如去年已被統計科學證明不可靠的熱詞「普篩」,「強人所難」要求政府採用。「思想是語言之囚」,時代的「熱詞」,一如牢房關著自己的思想。「封城」的本義是「通通關起來!」;任何抗命者,「通通抓起來!」。自由,從來不缺敵人,意圖「強人所難」的「暴政心態」就存在我們的社會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