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人生筆記 -《「陰陽調和」》
持續近三年的疫情,在台灣,有了疫控政策方向的流轉。相對於中國死守嚴防的「清零政策」所衍生的人道危機和災難,台灣既然要接軌國際和融入全球不可缺的供需鏈角色,必須緩步接受病毒是人類生命陰影的客觀存在事實。
從政策方向的技術面調控,就是要讓檢驗結果的陰性和陽性配比曲線呈現平滑緩降,趨近於平緩的著陸,達到可接受的群體免疫比例,以兼顧國家醫療資源的可負載能力。
未來,陰性和陽性將被以平常心看待,國民不必因陽性案例而互相猜疑,或以陰性採檢結果而倖喜。不倖於病毒之可免,而應恃自身防備條件與免疫能力的堅強。
有一知名的政論節目主持人「蔻姐」,自曝被通報PCR疫檢陽性,自己也多次篩檢却是陰性而甚感困惑不解。以其職業屬性為媒體名人,陰陽未定確實會影響社交和工作。
不過,換個角度思考,陰陽共存而能以平常心視之,且愈來愈多人不大驚小怪,不像中國那種極端清零的官能強迫病態的政治運動,台灣的社會群體心理才是正常的和健康的。台灣人民能超越自己對疫情的敏感心結和全民經過艱苦的防疫淬煉,以實踐更高遠的國家理想和價值為目標,才有希望成為偉大而可敬的國家。
看到中國作為病毒疫情的起源國,在近三年後,仍受困於自己的極端防疫政策,政治、經濟和社會的成本極大,以及國家的形象因此而嚴重受損而成為不可預期的危邦,不宜居留,可惜矣!
漢語文化中有陰與陽的傳統和哲學語境,中國外交部的前發言人華春瑩也曾公開斥罵西方媒體問她有關中國的奇怪問題是「陰陽怪氣」;俺觀此對話,想到陰陽失調者多怪異。中國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