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小事筆記 -《「恁爸有欠中國否?」》
人性,就是逐利唯恐腳步慢,怕被別人搶了先機。當年,還有一個背景,就是台灣的「外匯存底」累積到世界排名第三,社會上游資泛濫;台灣人普遍有「貨幣幻覺」,以為「台灣錢淹腳目」。似乎!等不及天亮,就錢來也!
當年,有一位在台灣的「中國遺民」、黨國權貴,要求當時的李登輝總統,下令政府自中央銀行積累的外匯存底中,先撥一百億米元給生身所出的「中國」,用於發展經濟改善生活。
這是一種久別故鄉而送資給鄉里親人,表達「衣錦還鄉」的榮耀。個人,可以如此的善意,雖然有些案例顯示,已引起在台灣這邊的家人表達異議或鬧起對立。
長期以來,中國貶抑台灣為「叛亂的地方窮寇」;遑論正視「中華民國」。所以,那些「中國遺民」倡議的「包養中國」的善意和虛榮可以休矣!
後來中國的「改革開放」和加入「世貿組織」,成為巨大的「世界工廠」;台灣企業的大範圍投資中國,對於經濟發展有極大的助益。然而中國沒有感恩台灣,反而「文攻武嚇」不斷,打壓台灣;始終在併吞台灣的方向上覬覦。
最淺顯的道理,台灣與中國的量體大小的對比懸殊;然而台灣一直存在獻媚於中國的勢力,以為可以將中國和其人民視為「小三」、「外室」,以台灣的資源去包養而棄台灣故土的根於不顧。
這是中華民國憲法滯留的認知法障和不義;也因此,衍生出人民之間的認同錯亂和分立;有人自甘於中國經濟崩潰、失業大增、動亂必生的時代,倡議去赴湯蹈火救中國,去接中國的爛攤子。
這是「大頭症」發作的時代精神錯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