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人生筆記 -《「面對事實」》
現實的實踐中,明知假貨,仍要擇取;那是「擇惡固執」的精神變態;若是擇取仿冒的膺品,却自欺於「始終如一」,只能說:被騙千萬次依然無怨無悔,那就不僅是No Eyes,而是自己異化成為「騙奴」。
詐騙的手段之一,是使用空洞的話術,每日如唸經,早晚不休而難以自拔。有些詐騙案的被騙者,在陷入迷障已深時,仍拒絕警察的提醒其中有詐,還生氣怪咎幫忙者多事。
浮世多愚癡,主要是語言的迷障功力太強大矣!自贖自救之道,在於修習現象學,破解表象的迷障,直探事件的本質。現象學的任務,在於面對事實;偏偏人性中有逃避事實的自欺,不願面對事實和接受事實。
台灣的政治有地域偏見;預設直探總統大位的暖身牛棚是台北市和新北市的市長職位,偏見式地,以北台灣的都會視角看台灣。這兩個都市的市長,也就「大頭症」地預設權力意志,自認是「準總統人選」,而不問自己的資質和宏觀視野有多麼短拙。
過去幾年,尤其在抗疫的難苦時期,作為區域的抗疫指揮官,未全力地配合舉國一致抗疫的步驟;主要在於想藉機累積下屆總統參選的個人政治資本。
僅憑此短視自利的扯後惡行,如何能取得以宏觀全國大局為視角的可信任度?如今,這兩位志在逐大位的參選人,其支持度都因為資質、言行的自曝其短而淪為草包。
現象學檢定的第一條規則:「面對事實」,以建立信任度;不幸地,支持度落後者,甚至崩解,是反映現象學的第二條規則「無信不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