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哲學筆記 -《「法官很為難?」》

近期,台灣媒體話語中的「熱句」是:被臺北地方法院羈押庭法官裁定羈押禁見中、禁止通信中的涉案人柯師父,對自己的「法律權利」,已透過委任律師公開表示:「放棄抗告」;理由是:「不想為難法官」。柯師父的別號是「刻薄寡恩」之人,竟出其言,太客氣矣!難得的體貼!

突然,台灣社會的旁觀者如同「鴨子聽雷」!啥麼?那是啥麼「鳥話」?不是自認無罪?有抗告才有解禁的可能!「不自由毋寧死!」;牢房乃不宜久居之地!先「出關」去,才有更大的舞臺和自由的表演空間。

對此疑惑,俺有一種精神醫學上和宗教神喻上的研判,柯師父和牢房結緣,似有「相見恨晚」之戀。浮世有不同對象的「戀執」;或者,「僻好」、「潛癮」。既然這是前世未渡化到彼岸的「戀執」;於是機緣既到,就「入關」去吧!

人生難買「早知道」;有徒眾認為,柯師父這次「被關」是「修行神格化」的「入關」好機會;台灣人的佛、道信仰的語境中有:欲成「菩薩」,先自毀「人格」的自以為「烈士」的「虛構偉大」。

「相見恨晚」之戀,常見的例子,是家中的寵貓,「潛意識」的表現,自以為是主人的分身,戀睡在主人的身旁或足邊;甚至主人空下的床、椅,沙發上,寵貓會不客氣地填佔上去。一天二十四小時,寵貓嗜睡佔地盤的時間,可能長達十六小時。

「人」與牢房、鐵窗、手銬、綑綁繩,有主體、客體互相依賴的關係。「後者」為前者而生;「前者」若為「自由人」的意志,必須掙脫「後者」的拘禁,以爭得自由。但是,潛意識中有自以為神格者,前者、後者都是「神」的工具。


歷史上的奴隸制度有精神傷害的殘留;有些被釋放者不想走出牢房或解下枷銬,以為將失去依靠,「無安全感」。廣義的理解,「放棄抗告」是「戀物現象」的一種;在精神心理上的隱喻:「牢房外不安全」!

柯師父有「仇女現象」的「癡漢情結」;多次對女性的人格出言不遜、貶損和物化,曾公開表示:"台灣女人不化粧出門會嚇死人"。如今,天道有償:柯師父過去的偽裝和假面,已被自己卸妝了,驚嚇時代!


如今的「放棄抗告」和「不想為難法官」,正是法律攻防上的偽話詭詐;却自證,若提起抗告會沒有安全感。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哲學人生筆記 - 《「職人精神」》

世界小事筆記 -《「總統吵架」》

法哲學筆記 -《「戒嚴」》

法哲學筆記 -《「囚徒困境」》

旅人故事筆記 -《美樹》

園藝生活筆記 - 《「寒氣春意」》

園藝生活筆記 -《「風災倖存的柑果」》

哲學人生筆記 -《「自信的回憶」》

世界小事筆記 - 《「境外敵對勢力」》

Home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