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旅人故事筆記 -《國王與上帝》

圖片
信仰,是個人内心的認同,想從孤獨情景中找到依附。浮木、愛情和宗教,都是信仰意義上的認同對象;救贖,需要見證表達心跡。 因為一本書,"被出賣的台灣",讓我省思"出賣"的哲學意義。同義詞,就是背叛原先的秩序和承諾而徒留善意不知情的無辜者。 現實生活中,"背叛"的指控,常見於戀侣的分手,讓其中一方措手不及,驚愕不已,深感《明月照溝渠》的傷害。 "出賣",常見於主觀上的抉擇安排,未尊重涉及現實利害的一方;尤其是為自己的利益而違背忠誠,叛國或叛教。 在"信仰"與"救贖"之間的掙扎,通常留下的,是深遠的傷害。不過,救贖的見證,若是留下《文化遺產》,則後人應該不會苛責當時的"出賣"或"背叛"。 這張相片,是我在德國東部的《易北河》畔,遊訪歷史名城《德勒斯登》,來到以前《薩克森Zwinge王宫》遺址。在十八世紀中葉,當時的《選帝侯奧古斯特二世》,先背棄自己的《基督新教》信仰,改信《天主教》,而成為《波蘭國王》。 對改宗信仰的救贖和輸誠,是在王宫興建這一座具有《洛可可式》的《王宮天主教堂(Katholische Hofkirche)》。來到此地,個人,與氣勢宏偉的文化遺址相比,置身在歷史場域中,頓時有渺小之感。 旅人,作為異鄉異客,只能對當年《選帝侯》叛教,出賣信仰之舉,付諸雲淡風清。原來,"出賣"在古今中外,前有古人,後有來者;大家都是"生意人"(Trader)。幸會!

哲學人生筆記 -《顧影自憐》

圖片
有時候,影子會嚇到人;甚至,時辰不對,還會嚇壞自己。中國強勢在香港全面管治,背棄實施《一國兩制》的國際承諾,就是一個典型例子。 中國的身軀龐大,陰影籠罩的範圍也大。尤其,中國以龍作為民族圖騰,而龍的身形扭曲,投射的身影也就擴大扭曲。鄰國,活在龍的陰影籠罩之下,想必坐立難安。 鄰國有免於恐懼的自由,其實這太消極了。積極而言,各國應該樂於與中國玩《遊龍戲鳳》的;也就是為了現實的國家利益,而與中國平等互惠和友善相處。 中國,長期的立場,一直認為世界上有邪惡的《反華勢力》,企圖分裂和弱化中國,包括《和平演變》,或者《寧静革命》。這些勢力,都是中國堅決反對的。遵守與尊重合約、協議或口語承諾的法律價值,中國的態度,是以政治力解釋而立場被質疑的。 法律,是生活經驗的理性秩序總結,讓人群的互動有規則指引,也是最低的道德和習俗的規範。進步的法律思想,反映著民族的智慧和國家的意志理性,在官方的政策、文書和話語中,表現出多元價值和嚴謹自制的文明。 國家與民族有智慧,就愈能表現自信,以平等和外國相處。中國,即使在實踐經濟的《改革開放》戰略,取得重大的成果;但是關於國家《政改走向》的戰略,却毫無 安 全感和缺乏自信,因此對於《普世價值》的實踐,常以高亢強硬的立埸反對。 顯然地,中國的民族心態,一直未從過去被《帝國主義》強權欺凌的屈辱中走出來,而陷在《顧影自憐》的《羡憎交織(Resentment)》的困境中。 香港回歸中國後的磨合困境,正是中國被自己的影子嚇壞而左支右絀的典型。法國政治哲學家《托克維勒(Alexis de Tocqueville)》的名言:"當過去不再能照亮未來,人心如同行走在黑暗中!"。這正是從香港看到中國的現代啟示錄。

哲學人生筆記 -《夕陽道上》

圖片
深秋天高好天氣,黄昏時分,心頭總浮現些許的歸去催促。有什麼急事嗎?却也説不上來,事緩則圓;人生追求的,不就是凡事有圓融的結果嗎? 黄昏時刻,回想一天的作為,却好似無所作為;《太陽阿伯》,就已經在道上的尾端了。説時光無情,不如承認自己整日打混,凡事無心;只等老之將至。 難道,秋天不是工作天?古人登高望遠,以秋天為宜,似乎只適合旅遊,别管工作了。《九九重陽》,也是《敬老日》,真的嗎? 其實,有些殘酷!這個世界,不是都要留給少年人嗎?老人算老幾?丢書、K書和讀書,不都是少年人的專長嗎?英雄出少年,能文也能武,佔領行動,不都是由少年人帶頭嗎?三十出頭,...殘念,老前輩! 認清現實吧!老態龍鐘,不是《老頭子》,就是《老太婆》。人生已到黃昏,最怕牽手走在夕陽道上,只怕不相扶持,恐怕只會跌得不輕。 抱歉,這是少年人的時代,目前,没有老人的專用醫院。外傷,還得跟血氣方剛幹架而受傷的少年人搶床。保證,老人搶不過小人。《敬老》,只是傳説,不是傳統;想得美!誤會一埸。

人生故事筆記 -《香江紅火》

圖片
香港人民,在主權回歸中國後,流失權利的危機感日益嚴重;有中國學者友人表示困惑:"香港人,所享有的自治權利和自由,已好過中國《內地》各省和《自治區》的人民了,直選《特首》,頂多也只能有一人當選,又不是每個香港人都成為《特首》;中央讓利給香港是輸血吶!"。 另一位香港女性友人,在同一個商務場合,用《港音》感謝我的關懷和鼓勵:"真想不懂,北京讓香港人真正地直選《特首》,有這麼嚴重嗎?"。口氣,很像台灣的《阿扁總統》。 她,一個有英國律師資格的中年專業女性;為弟弟在《佔中》行動中,被《阿Sir.》的《辣椒水》傷了雙眼而憂心不已。她,手機不離手,關心情勢的變化和弟弟的傷情。 香港,在《英領》的一百五十餘年期間,是《日不落國》的殖民地典範,也發展成為英國在世界上的重要貿易和金融中心,被譽為《東方明珠》。 主權回歸,是中國的歷史機遇,可以補充實踐英國殖民時期的不足,讓香港更進步繁榮,以向世界證明中國的包容與支持。 可惜啊!香港的現實發展,事與願違,竟然在回歸十七年,就發生了《關門打孩子》的《家暴》事件。希望情勢不要惡化成類似六十八年前在台灣曾發生的《二二八》悲劇。 對於身為台灣人的我,究竟能對朋友的《中國結》和《香港結》的糾葛,有何解决方案? 也許,現實的困境,在於不同文明價值的衝突所致。雙方的文明認知,有磨合的困難;正如中國的漫長歷史中,佛教傳至東土,唯有博大包容的文化才足以融合來自古老印度文化的偉大宗教。乃至後來,蔚然有中土偉大的《漢傳佛教》。 中國過於強調《大一統》的中央集權《正統論》,抱持《夷狄入中國,則中國之》的《同化觀》。殊不知,《多元並存》是偉大文化的特色。 最後,我以詩人《白居易》的《憶江南》的部份詩句,與中港友人共勉:"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漫長的歷史長河中,能存在的精神價值,只有偉大的文化。至於,任何個人的權力和歷史地位,是無意義的。相互包容的文明精神,才能成為生命共同體。

哲學人生筆記 -《取法慾望》

圖片
造型,第一次印象的好壞盡在此!各行各業,尤其涉及消費商品的行銷,造型優先於功能。 隨著經濟發展趨向《雙極現象》,商品分流成精品和俗品;前者重流行價值,後者重實用價值。但是,以《價格功能比》分析,前者,除非是有藝術典藏價值,否則僅是追趕流行的媚俗而已。 義大利,曾經是女鞋的造型聖地,設計師為女人的玉足有過深入的進化研究;認為,女足竟然是男人性慾的起源,身體的各種性感撩撥姿式,都源自女人玉足的起點,支點和力點的變化。 這是典型的進化功能版,一切的設計造型,保護、行走、便捷,只是基本功能,無法創造市場價值,於是各式取法大自然動物足型的女鞋造型因應而出。所以,大象、河馬、鸚鵡的足型都是取法的對象。 確實,有些道理,動物的生命本質,就是以《性慾》為本的《生殖慾望》。不是嗎? 對付男人的慾望,也是如此;在《手機》出現之前,汽車的造型由笨拙會跑,進化到昆蟲造型的《金龜車》或《甲蟲車》,就是一段男人裝可愛的雅痞風格文化史。 這是汽車工業強國的德國造型設計大師《保時捷博士》偶然的靈感嗎?未必!其實,人的慾望是基本型,一切動物的造型,都離不開慾望的牽引。 女人不解:男人熱愛參觀車展,為何總是以《香車美人》搭配展出?其中的道理不能説,却是男人皆懂的!

哲學人生筆記 -《飄落,何所似?》

圖片
飄落,是身體和精神的完全獨立,找到屬於自己的歸宿。 「 牛頓 」 的蘋果落地現象,是筆直加速的落下,但見引力的作用,却少了詩情的婉約意境。 深秋已至,枯葉隨風而飄落,日夜舖陳在大地上。美的意境是隨緣的;在於那隨風吹起而漫天飛舞的多彩落葉,在空中交織而成蝶影穿梭。 金黃色的天地,正等待寒意,可預見的,是蕭瑟的氣氛。生命的殞落,正是這般的無奈,却有些凄美。詩哲 「 泰戈爾 」 ,以"生如夏花之燦爛,死如秋葉之靜美!",描述生命起落的態度情境。 生命,在歸於大地之前的飄落;靜美,是指依戀掙扎?還是坦然面對?前者是不捨,後者是無懼。二者,皆是無奈的必然!

哲學人生筆記 -《超穩定反動》

圖片
二十五年過去了,中國的當權者,似乎依然没有從《六四天安門屠殺》的悲劇,學到《正面教訓》;相反地,還從中得到《負面教訓》。就是,當權者對於追求自由民主的火苗,必須堅決強硬地立即反撲壓制。 中國雖然從經濟改革開放嚐到了虛幻的掌聲;但是根深地固的民族自卑心態,使自身陷入了《師夷長而反夷長》的《怨憎交織》的情境中。 西方文化與社會的進步價值,不是天上掉下來的,而是從《中世紀》的黑暗蒙昧,經過《啟蒙運動》而實現的。 中國,在經濟的《改革開放》後,期盼得到外國的尊敬,却缺少迎接進步價值的自信,依然想要《土法煉鋼》,型塑有中國特色的制度。 畫虎不成反類犬;英國殖民一百五十年的香港,以《東方明珠》的燦爛奪目,交還主權給中國。如今,香港的前途已暗淡,成了中國死結。 這般不堪的現象,提醒世人;"逢中必衰";即使對中國依然有善意期待的人,也心虛難言了。中國當權者濫言《一國兩制》;其實自身的盲點,在於中國始終難以走出《超穩定反動》的困境,一個讓人避之唯恐不及的《一國》。

哲學人生筆記 -《回家吧!?》

圖片
"離家",有許多不同的原因;"回家",却只有一個原因:家是歸宿,是心靈的避風港。在外奔波,累了,疲了,總會有不如歸去的念頭。 在家,好好的!為何要"出家"?更何況"離家"或"逃家"?對遊子的呼喚,莫過於故鄉的風土氣息和花草樹木;家,就在那兒。 身為台灣人,生於此,長於此;即使走過世界上的許多地方,總會想要回台灣的家。飛機,進入台灣的領空,平安降落的那一刻;我知道,回家了;台灣的領土,就是我的家,不需要再被外國官方查驗旅行證件了。 家,就是感到自由自在的時空和精神領域。多年來,我都認為有自由的地方,就是我的祖國,也是我的精神故鄉。即使見識過社會上的許多不公不義,依然希望有溫情的家園故國;凡事,總存著正面的意志和力量;以善念心力回報生我育我的土地。 現實上,我也一直很戀家,體貼、温馨、自然,化成簡約、樸實、寬敞、輕鬆的風格。出國後,最好的美夢,就是家的召喚:"回家吧!"。算著旅程,日復一日,最後一天,就是"回家"。 街上一隅的遊民,必然有無奈的人生理由;我絕不會脱口而出:"回家吧!"。這三個簡單,却有禪意的字,只能對自己說。

人生故事筆記 -《等待》

圖片
來不來?何時來?如果不來,怎麽辦?"等待",是期望,也是焦慮;本質上,是人生的虛無,却又必須追問:"誰會來?"。 "等待",是荒謬的;却又是人生中的大部份情節。每一天的時間,至少有一部份,是用在"等待"。"等待",來到的不是"誰";最好,應該是"準時"。 在歐陸旅行,軌道系統行車的"準時"非常重要。因此牽一髮而動全身;有時,涉及旅客跨國交通的海陸空轉乘時間。 記得有一年,我在《南德》的工業名城《斯圖加特》,搭乘德國《國鐵》(DB)的《ICE高䥫》列車,準備向東行,先到《巴伐利亞邦》的首府《慕尼黑》,再轉乘到《奧地利》的音樂城《薩爾滋堡》,再轉到工業名城《林滋》,目的地是《因斯布魯克》。 "等待"列車進站前,很難得地,傳來播音通告,列車將延誤十五分鐘進站。身旁一位德國嬤嬤,見我是東方人,於是問了我的目的地後,向我解釋,《德鐡》出現十五分鐘的延誤,是不可原諒的失誤和不當。 嬤嬤,很體貼我仍需多次轉乘,還要跨國旅行。老人家很慈祥地告訴我:"天啊!他們,怎麼可以對外國旅客這麼不負責任!可恥啊!"。 當下,我很感動,也感謝!嬤嬤如此思慮週到,為代表德國的《德鐡》的誤點,却自責甚嚴;這是典型的德國人追求準確和實事求是的精神。 確實,積少成多的《蝴蝶效應》,我隨後的行程必然會更緊促了。嬤嬤又問我:"會憂心延誤行程嗎?"。其實,我的行事風格是不疾不徐,隨緣行事,見風轉舵的,只堅守原則和理念;其他的選擇,"次佳"即可,不強求有"最佳"的結果。 於是,我告訴嬤嬤:"至少,列車没被取消而不來,只是延誤十五分鐘而已!列車還是會來的!沒關係的!"。有意思地,嬤嬤説:"謝謝您,陪我老了十五分鐘!"。 確實,"等待"會讓人老,彷彿什麼事都没做;虛度時光,正是此意。 多年後,我依然記得,"等待"的那十五分鐘,還是有得到一場幸會的邂逅和溫韾的回憶。算不上虛無!

哲學人生筆記 -《世界,怎麼辦?》

圖片
世界呈現的主流訊息,是從西方歐美國家的觀點出發,包括現實利益和價值信仰;尤其是英語世界,「基督教文明」所代表的價值。目前,「歐美聯軍」正和「伊斯蘭國」交戰。 這是中世紀歐洲「十字軍東征」的現代版;另外,這也是「帝國主義」復活的啟示版。以大呑小,包括俄羅斯和中國,都重申領土主權的野心,意圖恢復往昔的帝國光景。 十九世紀,並沒有成為古代,而是回到現代了。世界,將呈現強權再生、失序和勢力重組的現象。原先,以為時代將向前行,,世人應該有新的思維,讓世界更和諧與進步。不幸地,依然是呈現戰爭和恫嚇的野蠻心態。伴隨「大國崛起」的思維,是反動的與保守的,只為了集權。 青春不再來了!似乎,,後半生已可預見,世界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是向下沉淪的趨勢。戰爭、疾病、通膨和失業,伴隨著人口爆炸,難民流亡而束手無策。 「聯合國」和各類區域安全,經濟合作組織,都徒具形式而無所作為了。世界,怎麼辦?下一代,何去何從?

哲學人生筆記 -《坐想時光》

圖片
閒不下來,行走匆匁,似乎人生苦短,仍有許多等待完成的使命;坐下來,也不是什麼都不想。這般人生,似乎也没什麼趣味。 哲學上,所説的《內在》與《外在》之間的橋樑,就是《直觀》;或德文《自反動詞》的《sich verstehen》,也就是《理解》的意思。 有時候,靈光乍現的《靈感》,正是來自《直觀》。相反地,想消解煩惱,佛教有《止觀》的自勉;也就是停止觀想,摒除外來的干擾。然後,獨自清理內在的思緒;《襌修》或《打坐》,都是達到《止觀》的方式。 平常,兒童好動,靜不下來,幾乎氣死父母、師長、大人;其實,新生命好動活潑是好奇求知的正常表現。大人,自己也曾是過來人,因此,要多包容,有耐心。 人生,是由動趨静的。人到了晚年,體力不濟,好奇心降低,世間的事愈來愈乏味,就算還有未完成的使命,大概也力不從心了。 所以,老年人在好天氣的時光,孤獨靜坐路旁一隅,究竟內心是《直觀》,還是《止觀》呢?人生的故事,還有續集嗎?有什麼精彩的故事嗎? 已故的英國哲學家《羅素》,在活到九十七歲過世前幾年,還想戀愛的表白,最真實,也最能反映這位偉大的哲學家一生,對追求真善美的堅持。 人生到老,都不要拒絕戀愛;那不是年輕人的專利,而是生命的活力之泉。只是,自己到老,都要信守對愛的承諾,莫讓所愛的《牽手》傷心。

哲學人生筆記 -《孤獨知敗》

圖片
大學,其實不在學生要不要來或去上課,而在於以學術自由的精神,追求環宇之學問,堅定自己的獨立人格。 大學,更不應該被辦成專科訓練中心,那會養成制式思想的奴才 。年輕學子進入大學,必須自己學會學問和思想的方法;教授師長,是讓學子自己借力使力的支點。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為學,要自由而豐富地閱讀和思想。青春歲月,也是人生接近適婚擇偶的年紀;《為愛而戀》的時光,充滿了喜悦,却也極可能是試誤。 年輕歲月,正是進入《得到》階段的起步;認為一帆風順地《得到》或《滿足》自己的慾望,是理所當然。因此《如何成功?》的課程很吸引人;至於《面對挫敗!》的課程,恐怕哲學系所也不容易修到。 然而,這正是當今社會經常出現暴戾和虛無的原因。小至個人,大至國家;視成功為《可欲》的價值,却拒絕面對普遍地和一而再地挫敗;以自我為中心;戀的挫敗,導致玉石俱焚;個人、家庭和社會都受到嚴重的傷害。 人生,說長不長;每個人的順境或逆境,不容易界定,也不盡相同;然而,人生不如意事,總在十之八九。這正是哲學可開發的荒野大地。 哲學,可以鼓勵自己,走出低潮困境,找到人生的意義。尤其,那麼普遍地,為戀而受傷者,為追求成功而挫敗者。 大學精神之可貴,在於超越國家的意志,而追求生命的終極意義。國家,僅在養成順從權力意志的國民;並不鼓勵學子修《敗者精神》的智慧。哲學,是一門《孤獨知敗》的學問。人生,唯能《知敗》,才能知道《為愛而戀》的意義。

哲學人生筆記 -《生死機率》

圖片
以往,台灣有三大很賺錢的行業,第一好賺,是賣冰,笫二好賺,是作醫生,第三好賺,是開廟作廟公。 這三大行業中,只有醫生需要漫長的專業養成過程,加上社會大眾對醫生救人的期望和尊重;所以,醫生容易賺錢,或賺大錢,被視為理所當然。 不過,日前在路上,遇到我的特約牙醫生向我打招呼;應該是他開業看診的時間,却奉太座之命,到超市買雞蛋。 見我一臉狐疑,他憤怨不平地說:"去年五個醫科同學掛了;今年,又掛了兩個;還有一個在加護病房急救。醫生比士兵的陣亡率還高;也許三五年內,他們同班的醫科同學,會全部陣亡。所以,不幹了!只作特約植牙醫生"。 説時遲,那時快;説到激動時,他手上那一盒《包裝雞蛋》,竟然全部散落到蒼茫大地;我搶救不及,只在內野接殺一顆雞蛋,却用力過猛,也捏碎了。當然,整體來看,覆巢之下無完卵,全完了。 兩個男人,就在路人好奇下,蹲在路旁收拾雞蛋糊。實在是人生之不可思議。我安慰醫生:"偉大而脆弱的雞蛋,以事實證明,折損率决定於機率!只是,先有雞?還是先有雞蛋?是末知的!"。

哲學人生筆記 -《童話國或理想國?》

圖片
童話,殘酷地説,編故事騙兒童;但是,不妨善意地看待。以前,兒童的理解能力,尚不知成人世界的荒誕不經和險惡,只好以兒童版的故事,真誠地安撫好奇的兒童。 現在的兒童早熟,不必等到少年啟蒙,就比成人老練世故了;新的童話故事愈來愈難以被創作出來了。也許,這是大人的無能,也可能是兒童的不幸。 據説,現在的兒童普遍地被成人調教得很滑頭,不好騙,早就吃好相報,看兒童級的成人故事了。清純的童話故事,恐怕只剩嬰兒版的了。 成人的心中,其實依然存在一個《童話國》的印象,在現實的《理想國》不可能存在時,而覺得溫謦可貴。 記得人生第一次到德國,抵達南德大城《慕尼黑》,從機場搭車到市區。當時,有似曾相識的初次印象;次日正逢《星期日》,也是市民上教堂的日子,我獨自漫步市區,也見到教徒們整齊地穿著;氣氛肅穆;沿途的建築市景和空中傳來清朗的鐘聲,讓我的感受,很異國却温馨。 當下,以為自己來到童年時代烙印的《童話國》。當然,後來多年的漫長求學生活,在深入地理解傳統和現代的德國,而有了更多元的現實印象。 即使迄今,我在到德國商旅時,漫步在行程中的各地小城或大學城;《童話國》依然浮現在我的空間印象中。

哲學人生筆記 -《門前小河》

圖片
小河,是生態環境的微血管;大河是動脈。居家房屋依傍無名的小河,是生鮮而幸福的。大河,有滂沱氣勢,居家面臨知名的大河,是渺小却幸運的。 有位德國友人,住在以前的首都波恩(Bonn).與《樂聖貝多芬》同一個故鄉。他的住家,正面就是德國的偉大父親河《萊茵河》;我曽應邀去訪問,與朋友家人相聚坐在庭院,啜飲當地所產的葡萄酒,看著淌流而過的萊茵河,為友人感到幸福和感動。 門前有小河,空間就具有親切和動感;人與生態的互動,會形成親水的喜悦。台灣多山環海,丘陵農田散佈,小河渠道應該曾經是密集的;但是隨著工業化和都市化的土地變更使用;門前小河,已是可望而不可及了。 記得,童年時代,我成長在台北市《金華街》,靠近《新生南路》,現在的《大安森林公園》的《新生國小》附近。當時,《瑠公圳》是一條水利渠道,小河岸兩旁的綠草地,每逢雨後一片鮮綠和澎沛的流水,至今仍是我對童年居家環境的印象。 很可惜,《瑠公圳》被《地下化》了,加了蓋和搭了高架橋的《新生南北路》,被車流征服了。市民熙來攘往,奔馳道上,《瑠公圳》成了《台北地方誌》上的文獻記錄了;可惜啊! 如果有市長《參選人》,能將恢復水岸城市,小河依滂成為城市建設的願景,並且成為公共政策之一;這樣的選舉,才是讓我期待的。

哲學人生筆記 -《情人橋,呆頭鎖》

圖片
《愛到比死還慘!》,以身相《許》,以生作《賠》。歷史上的浪漫文人,以詩歌頌揚愛情,也害死許多飛蛾,撲向火裡去。 《愛》,究竟是什麼?讓人《生死》相許?太偉大,也太誇大了吧!《愛情》,是一個矯情虛偽的《後創名詞》。看上眼,也看對眼的人,動情激素分泌,心理的《佔有慾望》和《獨占排他》的《自私心態》,動物的《圈地盤心態》,使得《情人》走上《自以為是愛》的方向。 於是,不顧一切,想要完成所有的人生蠢事;《種草莓》、《套戒指》、《刺廢字》,《鎖上橋》、《取性命》,這就是世人自以為高尚的《愚蠢的愛》。 然而,情人有一項心態,不好開口説出,就是:"生殖慾望"才是取悦的本質。文明時代的《假優雅》,就是言語包裝,只説是"情不自禁",於是終於鬧出人命,非生即死。 《相處》,是重大的行為藝術;也承受時間的考驗。争風吃醋,有時還要決鬥,拚高下,就不是文明,反而是粗糙的《犬牙行為》;擔心吃不到獵物,没機會打牙祭。 人類的智慧不足,兩情相悦時,只想到《相愛》,却沒時間去思考《相處》;可以撑多久?於是,一些時間之後,會浮現《受不了》和《受夠了》的疲倦。 《愛情》,好像是世界最美好;其實,就是少了《早知道》的智慧。再回首,已昨是今非了!

哲學人生筆記 -《巷道文明》

圖片
急促的馬蹄聲或德軍士兵的皮靴聲,來自古老的中世紀小城的石頭巷道;這是對歷史的回憶與想像。 商旅行程之外,我又重遊漫步在歷史時空的場景了。在德國求學的漫長歲月裡,曾經在許多中世紀名城或大學城的巷道,都有過我的步影。 經常地,穿梭往返大學講堂、圖書舘和修道院,必經或刻意尋幽探訪,就是要去感受石頭巷道的那份古老和沉重的歷史感。 有時,仰望傳來高遠鐘聲的教堂塔樓,長空孤寂遊子心,那就是人在歷史中的孤獨感。也只有那時刻的自己,才能心領神會歐陸大地沉澱市民生活經驗的巷道文明。

哲學人生筆記 -《落葉子女》

圖片
大樹的枝葉繁茂;每到深秋,落葉樹會隨著寒風,飄落一身的樹葉。到了次年,老幹迎春,又長出新葉;年復一年。 大量的落葉,散落行道旁和庭院外,總得有勞相關權責部門收拾落葉。雖然,詩情寫景:"化作春泥更護花",但是大樹與落葉,在分離的那一刻起,就各有不同的命運走向了。 古人常將家庭的茁莊發展,比擬為枝葉擴展,其中有血緣和歷史的情感牽絆。隨著歲月的川流,我也到了人生閱歷豐富的階段了;人情世故各方面,大致上都可以應對裕如了。 看到社會上的許多現實問題,都與世代傳承有關;無論是《權貴二代》或《黑道二代》,陷入了子女《靠爸》與否?或老爸心急,管教子女無方,闖大禍了,就交給國家代勞的焦慮和無奈氛圍中。 其實,有意思地,現實的問題,突顯了《父權文化》的無聊和虛無的老爸一代,領導無能的時代精神。 也曾是黑道的大哥,無奈於自己,無法管教也執意要去混黑道的兒子;非常富裕的前大官爺老爸,結巴口拙地澄清,兒子不靠老子的卓越過往。以上,都是《老爸們》好虛的無奈告白。 古有名訓:"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應該適用於黑白各道吧!老爸既不可靠,又如何領導管理其他的人? 子女在未成年之前,家庭教育,尤其在《父權社會》裡的《老爸》是很重要的角色。子女的責任心、親和力和榮譽感,尤其是男人的人格,都在此階段形成。 在這個時期,《老爸們》在忙什麼呢?作大官?賺大錢?混兄弟?養情婦?那麼,子女後來成為被處理的落葉或莠木,也是必然的!

Home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