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人生筆記 -《坐想時光》
閒不下來,行走匆匁,似乎人生苦短,仍有許多等待完成的使命;坐下來,也不是什麼都不想。這般人生,似乎也没什麼趣味。
哲學上,所説的《內在》與《外在》之間的橋樑,就是《直觀》;或德文《自反動詞》的《sich verstehen》,也就是《理解》的意思。
有時候,靈光乍現的《靈感》,正是來自《直觀》。相反地,想消解煩惱,佛教有《止觀》的自勉;也就是停止觀想,摒除外來的干擾。然後,獨自清理內在的思緒;《襌修》或《打坐》,都是達到《止觀》的方式。
平常,兒童好動,靜不下來,幾乎氣死父母、師長、大人;其實,新生命好動活潑是好奇求知的正常表現。大人,自己也曾是過來人,因此,要多包容,有耐心。
人生,是由動趨静的。人到了晚年,體力不濟,好奇心降低,世間的事愈來愈乏味,就算還有未完成的使命,大概也力不從心了。
所以,老年人在好天氣的時光,孤獨靜坐路旁一隅,究竟內心是《直觀》,還是《止觀》呢?人生的故事,還有續集嗎?有什麼精彩的故事嗎?
已故的英國哲學家《羅素》,在活到九十七歲過世前幾年,還想戀愛的表白,最真實,也最能反映這位偉大的哲學家一生,對追求真善美的堅持。
人生到老,都不要拒絕戀愛;那不是年輕人的專利,而是生命的活力之泉。只是,自己到老,都要信守對愛的承諾,莫讓所愛的《牽手》傷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