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小事筆記 -《「仕」,何以淪為「官」?》
古代「漢文化」的「儒家」政治倫理,為讀書人的出路前途,設立的世俗目標是「學而優則《仕》」【論語‧子張】;也就是出任治理眾人之事的權力者職務。當然,還有虛無的理想境界,就是「以天下為己任」。
《仕》一字,為有「學」之人。「致仕」一詞,指國家試用「能人」的學識。就古義的境界而言,《仕》被人民所期待而「任重道遠」。
歷史流變,國家用人已經普遍地以「官」為稱呼;《官》一字,指身體上「容受」特定機能的部位,因此稱為「器官」;引到國家職位的類比,而有「官位」、「官職」、「官品」、「官威」…等「官稱」,而族繁不及備載。
「仕」和「官」,有本質上的差別;「仕」以胸懷學識而能行;「官」以身體「受容」而能動。因此,《官》字,在「頭冠」之下有兩個「口」字,以「一徑」相通;如同身體之「上口」和「下口」,先「吃進去」,再經由「腸徑」「排出來」;完全是生物的本能作用。
《官》,既然是「生物」,首重在「食」;所以給《官》甪食的「場所」,稱為「館」;而有「飯館」,和差旅途中休息的「旅館」之稱。
《官》以「竹杖」稱威,而被期許為官者,能夠「有節」,據以「管」理「眾人之事」,以成「政治」;此實為一廂情願的自抬身價了。
自有《官》字以來,為官之道,堅守本分,就是要先「吃」;才有餘力去「管」;也才能因為「管」,而更能肥頭肥腦地「耍官威」了。
「說文解字」至此,我長期以來,對於「貪官文化」的表象有諸多的不解;現在,終於理解「本質」了。
《圖片來源:Wikip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