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人生筆記 -《鐵鎚與鏡子?》

瑞士,給世人的印象是美麗而寧靜的湖光山色,富裕和平而與世無爭的國家。在德國求學時期,我有一年的時間,經常搭火車越過德瑞邊界,到萊茵河流經的中世紀名城,追隨指導教授在古老的「巴塞爾大學」修業。那是一段精神豐富的求知歲月。

瑞士,得天獨厚地位居中歐阿爾卑斯山脈中,自1815年在「維也納會議」中,得到歐陸各強權國家的妥協和承認,取得「永久中立國」的地位。此後,近兩百年來,倖免於涉入歐陸的戰禍爭端。內部多元民族的和平共存,多元包容,讓瑞士成為和平富裕的優質國家。在多元價值的國家,解決各種內部歧見的方法,就是公民投票以決定方向;也因此,讓社會有更多元的意見對話和交流,人民可以更自信地認為自己是多民族國家的主人。

除了求學時期;後來,多次到瑞士商旅,在不同的語言區,我學會了自我警惕:說德語的人,不會認為自己是「德意志民族」的一部份;說法語的人,也不會認為自己是「法蘭西民族」的一部份;同樣地,說意大利語的人,也不會認為自己是「意大利民族」的一部份。他們即使語言各不同,卻都自認是瑞士人,也不認為應該尋求和各個同語言的鄰國合併。

當然,瑞士自身優越和平的發展現況與多元價值共存,對比各個同語言的鄰國,戰爭與和平,起伏轉折多年;自然地強化了作為瑞士人的自我認同。瑞士,在歐盟的整合和歐元區的發展進程中,彼此存在似近又遠的矛盾。歐盟的成立基礎之一,在於自由流動的共同市場,尤其是人的自由通行遷徙居住,那是歐盟所揭示的人權之一。

自歐盟的角度看去,瑞士不是歐盟的成員國,卻是戰略的中樞,如同「釘子戶」鄰居,住在我家的「中庭」,還有永久中立的主權;歐盟卻是莫可奈何。自1999年以來,雙方已訂定七項雙邊協定以尋求互惠。

自瑞士的角度看去,歐盟的共同市場和單一貨幣歐元的成立,保障了瑞士的區位經貿利益,有百分之六十的貿易量是來自鄰居歐盟;自由流動的技術人才與勞動力,鞏固了瑞士的經濟發展優勢與競爭力。

但是,繁榮的代價是逐漸失去自我的認同。當我在瑞士「蘇黎世」喝一杯咖啡,不含小費,要付出相當於新台幣220元(€5);買一本德國出版的"Der Spiegel - Geschichte,德文雙月刊",要付出sfr.13.90 (約€11.58) ,比在德國的€7.50,貴了54%。

目前,瑞士國內有23.5%的人口,約190萬的外國人。歷史上,瑞士以「主人國家」自居,境內的外來人口,大多數是從事勞務工作,讓本國人從事高階管理與金融服務的專業工作。如今,瑞士人必須面臨開放與自由流動所帶來的人力競爭和社會福利的分享。

凡事必然利弊相伴,有人得之,也有人失之!最近的一項公民投票結果,有50.3%些微過半的公民,反對政府的寬鬆移民政策。此項有針對性的公投結果,已經觸怒了鄰居歐盟。歐盟當局舉起一支鐵鎚,正在找釘子,…想敲下去;又敲不得?!瑞士,認為自身是歐盟的一面鏡子!敢敲下去嗎?該敲誰?歐盟不妨也來辦公投!

《圖片來源:Wikipedia》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哲學人生筆記 - 《「職人精神」》

世界小事筆記 -《「總統吵架」》

法哲學筆記 -《「戒嚴」》

法哲學筆記 -《「囚徒困境」》

旅人故事筆記 -《美樹》

園藝生活筆記 - 《「寒氣春意」》

園藝生活筆記 -《「風災倖存的柑果」》

哲學人生筆記 -《「自信的回憶」》

世界小事筆記 - 《「境外敵對勢力」》

Home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