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故事筆記 -《孩子,想學嗎?》
近年,得益於網路科技和通訊產品的日漸普遍,世界愈來愈小了。「唐帝國」的詩人,「王勃」在《杜少府之任蜀洲》的名句,「天涯若比鄰」的夢想,可說已經成真了;至於是否「海內存知己」?恐怕,依然是難如登天。
網路科技和通訊產品,在現代,幾乎已經成為個人的「貼身知己」了;自己的隱私都交付其中了;更何況,親人、友人之間的對話,恐怕更不如對這些產品的親近。疏離、陌生和恍神,是時代的精神症狀;妄想和喃喃自語,心不在焉,「過目即忘」;看似身處訊息爆炸的世界,卻是千遍一律。
春節長假中,學界友人,請我代勞過目幾位「高足」的「公法學」專題報告,提供「拙見」。其實,"好了你,苦了我";朋友一場,"你去養眼,我來傷眼"。還好,那些高足,替我"省眼";交來的報告,都是兄弟姐妹一家親;想也知道,網路上「扣來的」;我只要聞一,即可知十,省事多了。所以,給的評分都相同;評語也相同:"孩子,想學嗎?"。
其實,「大哉問」!在當代,"學",不是問題,學習資源豐富;「正規學程」之外,還有國內外學府的各類「開放學程」。「動機」,才是關鍵;想學,也肯學,才會向目標前進;若不踏出第一步,就不知道自己可以走多遠?
記得,我自己不知有多少日子,沈浸在圖書館裡;總覺得學海浩瀚,人生有限;當時有渺小無力的感嘆;但是看到窗外牆壁上的拉丁銘文:"真理讓你們自由",就有想要掙脫渺小無力的意志;困知勉行,應該就是如此。
記得,在學時代,電腦科技還只是下指令的「DOS作業系統」,查閱專書,或參閱大部頭的厚重專著,手寫研究報告論述,必須「三步一崗,五步一哨」,附加註解,打字後提交「研討課」發表,接受同儕和教授的質問和辯論。
不同的時代,學習的方法也不同了;但是,想學,才能得到自己的思想;靈光乍現,智慧在身。西方,在德國哲人「康德」以前,二千多年的哲學,都在為「古希臘」哲人「柏拉圖」的思想作註解;「柏拉圖」幾乎已經對人間和宇宙的大多數的問題有過「問學」了。在東方,也是二千多年前,「釋迦牟尼」更甚於此,而有人間大智大悲。在他們的時代,應該是學習源匱乏的;卻是門下弟子追隨行走。
當今,夫妻自己走,師生各自玩,滑來又滑去,眼神眨不眨?好乏味的時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