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人生筆記 -《「主力末日論」》
「主力」是相對於「單兵」,本來是軍事術語,用以指涉具有軍事佈署上,有關鍵作用的影響力量;又可分為戰略上的和戰術上的主力。商場如戰場,盈虧的決勝地在市場;資本主義以市場的自由與法治為基礎,鼓勵創新、競爭和追逐利潤;更是主力的決勝場域。
「兵法書」上有教訓,"兵不厭詐"。出奇兵以制勝,為兵家的高招;商場上和市場上的商戰也是如此。戰場上有「郎中」,只是被神話為「諸葛」;市場上有買賣,也有「騙子」,擅於買空賣空,被傳言為「作手」;其存在被繪聲繪影,虛實飄忽,被稱為「主力」,相對於經常輸家的「散戶」,如狼似虎,卻不知有主力末日的必然。
可以說,斬獲盈利是主力的戰略目標;單兵或散戶,只是替死的羔羊。政治是「上層建築」,經濟是「下層建築;人性有權力意志;由下而上的佈署,讓有心的經營者,取得居高臨下的優越的支配地位;權力就是影響力!
這也是市場上得意的商人,為何要培養政治人脈,構築政商共榮關係的原因。既然市場上多騙子,大致上「無商不奸」;包養政客,就需要有商場上的主力作手的精明投機眼光押注在養、套、殺的造勢創市和作價。如同在金融市場上選定標的目標,邀集其他各路的投機散戶,螞蟻雄兵,眾志破城。
主力作手有散戶所不知的暗器,就是訊息不對等的「內線」。有些聰明又努力的散戶,費心研究市場價格的走勢,研判「日線」、「週線」、「月線」、「年線」,以研判價格發展的方向;偏不敵「內線」,這就證明了"兵不厭詐"的優越。
政治上的對戰,更是如此;競爭或對戰的各方,「遠交近攻」,「圍點阻援」固然常見;但是以為高明的謀略乃是,捨棄傳統的兵略而發現另有資本主義商戰的奇招可用,就是讓利養蟻,以商圍政,可自成出資的主力作手,在對方內部「餵養餓蟻」;訓練聽話和傳話的能力;短期內可有斬獲。
然而,主力作手有致命的必敗要害,就是養、套、殺的過程,隨著價位的走高,需要投入的成本愈來愈高,而能跟進的「餓蟻」愈來愈少,還被先進者排擠;甚至,已無利可圖而邊際利益趨近於零。相反地,風險極高,內部叛逃出場的動力如同火山將內爆,不逃何苦呢?因此,大勢崩落乃是內逃的結果;居高思危的焦慮是主要的原因。
「主力末日論」是哲學上的理解,也是一門「現象學分析」,有內在理性的本質;應用在世道上的各種「賽局」皆可。小者,可看「浩鼎新藥懸疑案」,股價重挫的現象,有歸之於「解盲」的「內線疑雲」,讓此案如霧裡看法。
中者,可看國內政權的新局;失敗的一方曾投入龐大的護權成本,終究無效。大者,可看中國全力要守住「九二共識」而焦慮不堪;過去多年,自稱「讓利」,都只圖利台灣的特定「圈內人」,終究是一場空。中國一肚子的鳥氣,往那兒放?死要的面子,要往那兒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