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人生筆記 -《人群與孤鳥》


人,不宜單獨而論,那是個人現象;人必須以群而論;志同道合,或為利益而結合,才有存在的力量。所以,在立憲國家,集會結社是憲法保障的權利。人群,也是人權。

問題,也因此而出現;“群‘’的意義和價值何在;有正當性嗎?為理念而群,必將因路線和方向的爭議而日久出現分歧,走上分裂,對立。最初系出同源,肝膽相照;然後肝膽俱裂;最後水火不容。

若是為利益而群,則更不堪想像了;利益分配不均,走上清算鬥爭、熄燈打烊,是常見的以利害而相逼。可以說,‘’以群自害‘’是自然律的現象;被外部的勢力個別收買和擊破,更是必然的後果。

時序已入秋天了;自然作物也進入秋收的季節;氣候條件轉為乾燥;人體也易生虛熱,鬱積躁動;自認滿腹委屈的人,各自集結成群,訴求本群的存在價值。在日本有“秋鬥”;在歐洲各國,更常見人群分殊,各為‘’群利‘’上街訴求或抗争,而與利害相異的“他群”對立。

學生,為教育條件惡化;教師,為退休年限延後;警察,為休假福利緊縮,或裝備落伍;消費者,為消費税率的提高;老人,為養老金不敷生活支出;寵物主人,為貓狗權益受損而紛紛群聚上街。現象紛陳,都是為“群己”的權利;也都是民主立憲國家的正當和正常的現象。

意見訴求,也是市場經濟的商品競爭,交給自由市場的競爭機制以得到‘’最適‘’的結果。然而,“眾群”都想得到“最佳”的結果;市場經濟的實證,却是“次佳”才是可實現的“最佳”;也就是對話、溝通、理解和妥協。

當我觀察到樹上的“孤鳥”,對比街上的“人群”;我的直觀理解是:“孤鳥”的現象,必然是自然進化的結果。“孤鳥”是“次佳”的自然安排,却是“最佳”的利益保障。一時一地的“孤鳥”,樹上的食物都可以獨享。

對於人群的召唤,我始終保持市場經濟的理性;哲學,始於“孤獨自問”而不是“合群他問”。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哲學人生筆記 - 《「職人精神」》

世界小事筆記 -《「總統吵架」》

法哲學筆記 -《「戒嚴」》

法哲學筆記 -《「囚徒困境」》

旅人故事筆記 -《美樹》

園藝生活筆記 - 《「寒氣春意」》

園藝生活筆記 -《「風災倖存的柑果」》

哲學人生筆記 -《「自信的回憶」》

世界小事筆記 - 《「境外敵對勢力」》

Home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