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人生筆記 - 《「狂妄」的精神病理》
法文字,“ressentiment”,指涉一種精神狀態,在漢語的廣義語境,相當於「羡憎交織」;也就是羨慕「他者」有自己做不到的成就,於是反而憎恨「他者」,是自己無能、不足和失敗,或是一切不幸的原因。
回顧歷史,歐洲社會,迄今普遍存在歷史的「反猶主義」(Antisemitismus)。以德國為例,「納粹德國」(Nazi Deutschland)的出現,以及對以「猶太人」為主的少數民族進行殘酷的壓迫和「最終解決」的「大屠殺」(Holocaust)和「滅絕」(Vernichtung)。一個有優美文化的國家,何以有此「精神」病症?「病理」何在?
這類暴行,犯的是「反人類罪」;其中的原因,有歷史上的、宗教上的、社會上的、經濟上的民族矛盾。在上世紀的三十年代早期,「納粹黨」(NSDAP)在德國崛起,當時的德國社會,正陷溺在「一次大戰」(1914 ~ 1918)失敗的挫折感和面臨世界經濟「大蕭條」的危機。
沉重的戰敗賠款和嚴重的「通貨膨脹」,使「帝國」嚐試轉制的「威瑪共和」的民主實踐,只有短暫地存在,就被靠民主選舉取得人民授權的「希特勒」顛覆。
「共和」的失敗,有一項病態的「社會意識」,就是歷史上的「反猶主義」被「邪惡勢力」煽起而熾烈:「猶太人是德國的不幸!」的標語,被貼出來提醒在挫敗中的德國人。
「猶太人」,被歸咎的不幸,和德國人的集體「獵巫」,是在無奈的時代被「造論」催生;客觀的理解當時社會的精神現象,“Ressentiment”是很實際的陳述。
時光場景回到當代,中國在歷經百年的「次殖民地」地位的不幸,「改革開放」,吸引外資投入中國,造就「大國崛起」。這種現象,對中國和世界是幸,也是不幸;關鍵在於中國的「國家品味」和「精神狀態」。
經濟的發展,豐富了物質文明;可堪憂慮的,在於資源耗用和生態環境的「超額負載」,却配上精神上的自大與野蠻,帶有「歷史報復主義」的「恨外」與「抵制」;認為歷史上中國曾經承受的不堪和屈辱,是西方國家的欺凌所造成。
在受益於外資和技術的投入而壯大後,中國,反過來,以「市場利益」來抵制和威逼外國和異議者屈從,以遂中國自己的「羨憎交織情結」,滿足自卑變自大的心理需求。
中國的量體看似龐大,却缺乏安全感,唯有強硬地逆優越的西方文明價值而自以為是;逼「他者」表態靠攏中國,即使企圖多麼荒謬和違背事實。不幸地,中國,表象上的強硬,反映自身的本質,是只有「神學」而欠缺「哲學」。
「羨憎交織」的心理情結,在表象上,是自己舔傷療癒,陷溺在自憐的情境;在本質上,是硬著違逆世界「普世價值」和潮流的「歷史虛無主義」。
回顧歷史,歐洲社會,迄今普遍存在歷史的「反猶主義」(Antisemitismus)。以德國為例,「納粹德國」(Nazi Deutschland)的出現,以及對以「猶太人」為主的少數民族進行殘酷的壓迫和「最終解決」的「大屠殺」(Holocaust)和「滅絕」(Vernichtung)。一個有優美文化的國家,何以有此「精神」病症?「病理」何在?
這類暴行,犯的是「反人類罪」;其中的原因,有歷史上的、宗教上的、社會上的、經濟上的民族矛盾。在上世紀的三十年代早期,「納粹黨」(NSDAP)在德國崛起,當時的德國社會,正陷溺在「一次大戰」(1914 ~ 1918)失敗的挫折感和面臨世界經濟「大蕭條」的危機。
沉重的戰敗賠款和嚴重的「通貨膨脹」,使「帝國」嚐試轉制的「威瑪共和」的民主實踐,只有短暫地存在,就被靠民主選舉取得人民授權的「希特勒」顛覆。
「共和」的失敗,有一項病態的「社會意識」,就是歷史上的「反猶主義」被「邪惡勢力」煽起而熾烈:「猶太人是德國的不幸!」的標語,被貼出來提醒在挫敗中的德國人。
「猶太人」,被歸咎的不幸,和德國人的集體「獵巫」,是在無奈的時代被「造論」催生;客觀的理解當時社會的精神現象,“Ressentiment”是很實際的陳述。
時光場景回到當代,中國在歷經百年的「次殖民地」地位的不幸,「改革開放」,吸引外資投入中國,造就「大國崛起」。這種現象,對中國和世界是幸,也是不幸;關鍵在於中國的「國家品味」和「精神狀態」。
經濟的發展,豐富了物質文明;可堪憂慮的,在於資源耗用和生態環境的「超額負載」,却配上精神上的自大與野蠻,帶有「歷史報復主義」的「恨外」與「抵制」;認為歷史上中國曾經承受的不堪和屈辱,是西方國家的欺凌所造成。
在受益於外資和技術的投入而壯大後,中國,反過來,以「市場利益」來抵制和威逼外國和異議者屈從,以遂中國自己的「羨憎交織情結」,滿足自卑變自大的心理需求。
中國的量體看似龐大,却缺乏安全感,唯有強硬地逆優越的西方文明價值而自以為是;逼「他者」表態靠攏中國,即使企圖多麼荒謬和違背事實。不幸地,中國,表象上的強硬,反映自身的本質,是只有「神學」而欠缺「哲學」。
「羨憎交織」的心理情結,在表象上,是自己舔傷療癒,陷溺在自憐的情境;在本質上,是硬著違逆世界「普世價值」和潮流的「歷史虛無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