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人生筆記 - 《「保守主義」》
出生成長在台灣,自幼,俺見習於父母的身教和言教,多有感受到日本禮儀「情義」的影響,言行自謙,待人同理,低處高思;若有受之於人的餽贈或幫助,總是銘記在心,希望有朝一日能回報堪用之力。
常見「日治時代」因緣結諦的草民,或師生情誼,在隔數十載的時空距離後,不辭遠途來相會;也有耆老之輩為感念幼時情誼而重返台灣。其風可貴。
也正因為台灣人重人情義理而與日本人在民間層次,留下彼此的好感。善,是可欲的價值,代代傳承,可以發揮良性的循環。悖於同理心和人情義理的惡行就不會起心動念。
德國哲人「尼采」,有感於歐洲的「基督教文明」積久習而虛偽,人群如弱羊,陷溺於神學枷鎖,不能自勵而出,曾經提倡「重估一切價值」,在於期待發揮人性中善的堅強意志,不再懦弱虛偽。
時序又到秋風秋雨落葉時,植物也期待自身隨著時序的更迭去掉舊的象徵,來年春天的枝條可長出綠色的新葉芽。浮世正在進行重構,新秩序將在危疑震盪中逐漸浮現。 這時候,俺想到浮世表裹不一,草民如何自處?「保守主義」這個名詞浮現腦海:“過去信守的價值,於今而後,俺仍然信守,而且認為正確可行”,即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