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藝生活筆記 - 《「風土條件話重塑」》
往年,沒去注意無花果的樹葉是何畤開始枯黃凋落的。今年,十月初一「中秋節」開始,假期密集放到飽,我可以多親炙家庭果樹園藝,這才發現花園裡的無花果樹正在進行樹葉更新,也萌生小果;看來落葉休眠的時間還沒到。
目前,節氣已過「寒露」,不多久就將輪到「霜降」節氣;無花果的樹葉應該會凋落一空,進入「休眠期」;但是,為何又萌生新葉?台灣的四季不太分明,植物的生理時鐘似乎失準,秋風秋雨復暖時,是可以讓落業植物的生理錯亂的。無花果樹的原生地在土耳其「小亞細亞」西南部的高原地區;果樹的習性,偏好少風乾燥的風土條件。
台灣的地理位在「北迴歸線」上,海島多高山和丘陵的地形,每年的夏秋季有可能承受颱風的影響;夏天濕熱,冬天濕冷,外來品種的果樹移入台灣,必須經歷馴化和轉化的過程。如此一來,在台灣種植的無花果已有台灣的風土特性,口感和風味已不同於原生地的無花果。漢語有「橘越淮為枳」的成語,也能描述外來種的果樹。
台灣,在豐富的「原民族」特有的文化基礎上,在歷史進程中,又植入不同來源的移民;可以說,已經是一個具有多元文化的「多民族國家」,這是非常珍貴的國家資產。從外來果樹的「在地化」過程和形成台灣特色,我觀察到台灣正在進行偉大的「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