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人生筆記 - 《「端午,指標二、三事」》
本日,端午;逢「防疫戰爭」,官民一致力求「自肅」,儘量「軟禁」在家,觀疫戰的趨勢發展。
以哲學的「現象學」透視浮世的「表象」,俺更進一步窮究「本質」。多年來,用於趨勢發展之研判,或有說有笑,却也不中也近。
台灣本土的防疫戰線爆發嚴重「破口」,進入「三級警戒」至今滿一個月:人民、國家與社會的運作動能受限,經濟的活力萎縮;何有止期?
僅以若干現象之浮現,先不涉「公共衛生學」的專業學理,俺已看出疫情的發展趨勢,自「負向擴張」反轉為「正向緊縮」。誠然,不宜鬆弛防疫警戒,最黑暗的時點已過,黎明曙光已初現,大家再忍耐非常時期的短暫不便、委屈或忿怒,再努力多走幾步吧!
俺以「孫文」所說的名言:“夫國者人之積也,人者心之器也…”;國家與社會如渡航之船,遇大風大浪時,共渡的國人中,或有「恐懼」至極,甚至絕望而痛責領航的船長和協力的船員,私下搶佔救生艇。
船員中,也有職司督導要責者,向船長告狀,要船長“管一管底下的人”;或對「特權」循私搶佔「安全座位」的現象,歸之於「人性」而不思自己的管理無能而失職。
以上,二、三事,都是研判疫情趨勢發展的「另類反指標」。當然,另有「公共論壇」上大多是恐懼黑暗而詛咒蠟燭太少的各路「鸚鵡專家」的人云亦云,跟著抒發恐懼的情緒囈語。可視為「反指標」!
金融市場有句名言:“市場的行情,總在恐懼絕望中誕生,在半信半疑中成長,在一片樂觀中破滅”。浮世現象,人心的悲喜忿怒交集所在;通古今之變,人對不可知有恐懼的心理,使其儘快泄出,是正面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