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小事筆記 -《「台灣、日本、米國、中國」》

六月四日,日本送台灣「AZ疫苗」,稍微紓解了台灣人奇怪的疫苗不足的焦慮;台灣人感激日本不盡;中國是輸家。六月二十日,米國送台灣「莫德納疫苗」;台灣人也感謝米國不止;中國又是輸家。

奇怪矣!中國也說了多次,甚至有些不耐了,氣噗噗到口不擇言,強迫台灣要接受中國疫苗;台灣人却有說不盡的推辭和抗拒。六月,這個月,台灣人上半月先說日本好;下半月又說米國好。中國,這個月,在台灣被冷落矣!寂寞的「戰狼 」。

問題何在?台灣人普遍知道,也引以為比喻的寓言就是「北風與太陽的較量」;其實,中國在台灣的形象失敗,在於自始想以力壓人,出自於「唯物史觀」的「鬥爭心態」,表現在赤裸的語言暴力上,令台灣人反感。

台灣人的長輩曾有過「日治時期」的歷史經驗,日本人的多禮自肅,重視交往對方的感受,台灣人是吃這一套温柔的。米國,「西部拓荒」時期的「牛仔」拔槍,或拳頭比大的硬風格,畢竟只是電影中呈現的特殊米國形象。

米國是民主法治的先進大國,也是基督教文明普及教化的新大陸。米國人依然有受到紳仕和淑女的禮儀教化的影響,容易交遊作朋友。台灣人是吃這一套的。

台灣人的草民生活經驗,重視體貼別人,尤其在困難時,總有盡力伸出援手的待人如己;這種待人態度,讓許多外國人感受台灣人的友善和熱情,也因此喜愛在台灣的生活。國際商務人士對台灣的印象和感受的調查,也證明他們是吃台灣人這一套的。

文明價值,才是決定人際和國家交往關係遠近的關鍵。中國先哲早有先見之明:“遠人不服,修文德以來之!”。中國對台灣政策的失敗,在於不能理解和貼近台灣的土地和台灣人的普遍歷史經驗,只想以「統一戰線」的話術包裝鬥爭的本質,不失敗才怪!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哲學人生筆記 - 《「職人精神」》

世界小事筆記 -《「總統吵架」》

法哲學筆記 -《「戒嚴」》

法哲學筆記 -《「囚徒困境」》

旅人故事筆記 -《美樹》

園藝生活筆記 - 《「寒氣春意」》

園藝生活筆記 -《「風災倖存的柑果」》

哲學人生筆記 -《「自信的回憶」》

世界小事筆記 - 《「境外敵對勢力」》

Home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