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人生筆記 -《水世界的啟示》
世事難料,短期的變化是隨機現象,最不容易掌握;然而,長期的變化是循環現象。每年在「立秋」之後,尤其在八月份,台灣多颳風,也多暴雨。童年時代,「八七水災」曾經重創台灣的穀倉中南部地區,成為地理和歷史教科書上的重要事件。
秋天的颳風和水災,與地震一樣,是台灣土地上人民的共同命運;土地上的子民,都是倖存者。逆來順受,樂天知命,學習與自然和諧共存,概括承受這塊土地上的幸福與苦難,這是哲學意志的自我超越,才能實踐同舟共濟的價值。
在苦難中,追尋比自己還高遠的典範,深信未來,會有更美好的新世界出現;這是近乎宗教的「彌賽亞」信仰。以上的啟示,來自我的哲學理性,伴著我走過人生的不同階段。
台灣中南部地區的嚴重水災,讓許多同胞遭逢苦難,我有不少農業客戶也身陷災區;在聯繫後,聽到無奈的感嘆:"都去了!",好心酸。我的哲學信仰,其實,無法改變客戶友人財產損失的事實;但是,我能感同身受,鼓勵友人,彼此都不能失志和失意,這是命運對我們的試煉。
「多難興邦」的啟示,提醒我們,國家和人民,不能放棄自己;這也是我在2011年,日本發生「311海嘯」和「福島」核能電廠重大災變時,對遙遠的日本友人所致上的關懷和祝福。
不同的民族文化,卻都有相似的同理心;日文漢字的"絆"(きずな,在看不見中的牽掛思念),我們自己的"掛念",德文的"sich verbinden mit"(凝聚結合),都是人類的高貴價值信仰,值得我們堅持下去。
颱風會遠去,大水會退去,祝願我們的國家,多災多難的土地上受苦的人民,對追求美好的新世界,不要失去自信。最壞的情況,就是如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