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人生筆記 -《那時候,…我走向荒野!》
一切,留待歷史去說;其實,這是現世的無奈!到了我這個年紀,說老不老;說年輕,自認,還勉強可以;這時候,看這個時代的各種現象;總認為,浮面激動的表象,少了本質的思考。其原因,在於社會人心的被動式反應,少了主動的思想出發。
群眾的被動激情表象,必然是經歷過一段時間的原因累積;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其中,有「物理現象」的解釋,也有「進化過程」的必然。
觀察社會現象,「三十年」作為一個「世代」;因此,十八歲「成年」,到四十八歲「完熟」的人生歲月,容易「浮面激動」;戀愛、服役、就業、失戀、深造、轉業、創業、結婚、生育、外遇、失業、離婚,「被做掉」等,各種人生的經驗和遭遇,大部份發生在這個階段。
我自己,已經走過這個世代了。但是,我能理解,和同情這個世代的各種遭遇。理解,是因為我走過「反動」和「欺騙」的不堪時代;現在回顧來時路,總有浮生虛幻的荒謬;同情,是因為與我同時代的一些人,用前世代的「反動」和「欺騙」,在面對新世代;和不幸地被委以治理新世代的各種問題。現實的各種問題,當然無能也無解。
從哲學辯證的理性來看,就是「反動」牽制「進步」;一切枉然;「保守」壓倒一切,違逆人性。人生的黃金歲月,都是在這樣的荒謬情境中,被消磨了。人性,渴望自由,卻難忘枷鎖;法哲「盧梭」在「社會契約論」中指出:"人是生而自由的,卻是困在枷鎖之中。(L'homme est né libre, et partout il est dans les fers.)";人生,在自由與反動之間徘徊。人,自己才是「那時候」與「這時候」的主人,以後,一直要如此地堅持。
新世代,在前世代的造化下出生成長,少了物資匱乏和科技不足的人生經驗;卻感受更多的迅速變化和相對的被剝削。當自己以為,一切為理所當然時,卻也是,危機降臨的時候。社會的「不公不義」現象,一直是人類的「集體瘟疫」。唯有,新世代能感受到,自己是下一個受難者,才會激發求生的本能。「三十年」,歷史哲學的解釋,是改革無望後的革命發生週期。
我熱愛哲學人生,常自勉要鼓勵新世代,追求人性的自由和解放,要反對一切加在自己身上的,有形或無形的枷鎖。新世代對現實有憤怒和痛苦,是我這個世代的無能。那時候,…我的反抗,是不足的!但是,那時候,我選擇另一條路,走向哲學的荒野,想要「執筆」,「解釋」這個世界;至於未來,能否「改變」這個世界?就交給新世代再努力一些了。
附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