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人生筆記 -《話中有「話」》
話,由人說!誰說的話,有效?或者,誰會說笑話?蠢話?看人說話,或看場合說話;前提,是要切中要旨,話中有話。
本來是在「助選」,應該多說好話,或臉不紅、氣不喘地說大話。孰知,竟然出言不遜,冒出「混蛋」,不知所云!讓人以為是「蛋商」在教人如何「選蛋」?無獨有偶,那廂又冒出「皇民」,也是不知朝夕;聽者,以為身在「貴族院」;說者,可是「王爺」在倡導復辟陰謀?
有善心人士打圓場,強作註解:"八、九十幾老男人,就是全身上下都不聽話了,只會亂說話,返老還童,以「童言無忌」聽之,可也!切莫當「真心話」!"。
中國古代,西漢的哲人「揚雄」在《法言·問神》,為「言」與「書」作解:“故言,心聲也;書,心畫也。聲畫形,君子小人見矣"。「言為心聲,書為心畫」;人的品味心態高下,即可顯見。
說話的語意不清,語法不準確,以致語言錯亂,事後的澄清、辯解和更正,其實,駟馬難追了。錯亂的語言,呈現的是國民不負責任的懦弱和狡辯的文化;「阿雞師」在「偷吃熟女」案的口述獨白,堪為男人的「辯白經典」;也是「熟女遇人不淑」的「受害教案」。
社會文明的進化,在於鼓勵全民「書寫」,那是思想形於文字,無可逃避時空的責任;少用貼圖,而淪為「各自表述」,不負責任。社會風俗之薄淺,始於「各自表述」之「文痞話術」,以致淪為掩耳盜鈴,自欺欺人之不堪窘境。
如此之後,以錯為師,先勇於為自己承擔,才能進而發表公意。社會上,國境困頓,改革之議充斥,但是多停在話語之論;「真改革」或「假改革」之高見,如火樹煙花。事過境遷;誤會一場;誠意何在?
身分、時間、對象和場合,都是公民和公眾對話的自律限制;也是言論自由的充分條件。
相關論述,我曾有相關見解,如附聯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