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人生筆記 -《「性教」》

 
 
 
宗教起源於人的「蒙昧」,未能自覺是人,對於客觀現象的存在,缺乏理性的認知,自己嚇自己,也唬哢別人,「不懂的」教「無知的」。人類早期的宗教,出自「神話」,等待「教主」的出現,給個「說法」;信者恆信,自成「教派」而有「造論起信」的教義。

宗教有神話和蒙昧的成份,再加上「教派神職」的官僚建制而世俗化;自我救贖的方法,在於不停地"崇聖";"造神"的對像當然是「教主」。當今的宗教已經普遍地是世俗的"政治力量";不僅沒有自許的「不過問世事」,還關心而意圖「干涉世事」;也是精神世界的「神學政黨」;卻競逐世俗的名利。

宗教,在人類文化保存的意義上,可以是「文化遺產」;在現代「資本主義」的世界,是生財和斂財的「營利工具」;賺人口碑,也掩護不法無德。西方的宗教,曾有販賣「贖罪券」的罪惡歷史,引起宗教的改革和分裂;迄今依然如同世俗政黨;團結於「教主」之下,是為了有利可圖;「教主」分贓不均,教徒就走上分裂,自成新興的「教派」。

德國哲人「康德」以「啟蒙」(Aufklärung)破解「蒙昧」(Mündigkeit);德國哲人「尼采」高舉「反基督」的大旗,直接宣告「上帝已死」。一切用心,在於「成人」。人的成長過程,在理性上,有「成人」和「未成人」之分;在法律上,有「成年人」和「未成年人」之分。

法律上的定義有「時間強迫」,也就是,"時間到期,自動成年";不想成年,買票半價,不行就是不行。「成人」的定義,就比較麻煩;不是說看過「成人電影」就是「成人」。至今,仍有許多"人樣的"「成年人」的言行是「未成人」。

同理地,「信教」的意義何在?不是說「信教」就可以成為「聖人」;有聽過「聖人」看「成人電影」嗎?有啊!而且很普遍!只是不可讓「外人」知道而已。不過「聖人」生財和斂財,不怕「外人」知道;發財的共榮好事,多多益善。Thanks, Oh! My God!

宗教崇聖,所以信教,主觀上,以「聖人」為榜樣;只是「聖人」看「成人電影」不宜讓教徒知道;或者只有「聖人」和好友圈可以分享;教徒負責捐獻就好。許多宗教普遍有一項奇怪的「悖論」:"禁慾",尤其不近「女色」,視女人為「性慾投射」的「同義詞」,甚至女教徒也認同;以致,有的「教派」走上"反性慾"的方向;認為「同性戀」是「性慾」泛濫;堅持「性慾」是「異性戀」的專屬。

為了反「同性戀」的婚姻和成家而聚焦於「性慾」的「泛道德論」,卻無能於「人性」的哲學啟蒙;「信教」,豈不是「性教」?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哲學人生筆記 - 《「職人精神」》

世界小事筆記 -《「總統吵架」》

法哲學筆記 -《「戒嚴」》

法哲學筆記 -《「囚徒困境」》

旅人故事筆記 -《美樹》

園藝生活筆記 - 《「寒氣春意」》

園藝生活筆記 -《「風災倖存的柑果」》

哲學人生筆記 -《「自信的回憶」》

世界小事筆記 - 《「境外敵對勢力」》

Home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