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人生筆記 -《穿林而來》

 
 
 
 
 
三年前的本日,我寫下「哲學人生筆記 -《一枝筆的視角》」;世界為我而存在,却不為我而改變;而是浮世自有變異的客觀規律。重要的是,三年來,‘’我幸福嗎?‘’。

正如我在那篇「筆記」中所記下的‘哲學隨想’:“價值選項”;當自己選擇走進「雜樹林」,所期待的‘’選項‘’是什麼?

美國詩人,「佛洛斯特」(Robert Frost)的有名詩作《The Road Not Taken》;在面臨分歧的林中小徑,選擇一條人跡罕至的路;以後,境界將不一樣。我自己是怎麼選擇的?

三年前,我隨心所欲而植下的果樹,在「雜樹林」中,自求生存的空間;我也知道,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所指涉的「存在」(Sein):“生命是向終點的「存在」(Dasein und Sein)”。眼前,茂密的雜花生樹意象,以及我自己,都只是相遇於「此在」(Dasein)的時空過客。何不珍惜,眼前「此在」的愉悦。

哲學的任務,在於「愛智慧」而感到幸福。可想而知,在暗夜裡,「雜樹林」中,植物只是孤獨地自求生存。就在不久前,第一道光,穿林而來;在晨曦中,我如往日,也來到自由自在的天地。

「存在」(Sein)與「時間」(Zeit),自證於「此在」(Dasein)。

樹間曙光,逐漸照亮黑暗,終於陽光普照「雜樹林」。這何嘗不是,長久以來,我想要在“隨心所欲”的天地中體驗的“視野”(Vision)。這也是詩人「佛洛斯特」的“The Road Not Taken”的幸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哲學人生筆記 -《一枝筆的視角》 - 2014年6月24日

巨大的形體,必然會產生龐大的陰影,無論站在何地,只要視角所及,都可以感受到。

站在巨人的肩上,當然可以看得更遠,也可以睥睨臨下。這也是為什麼《西瓜偎大邊,仗勢可欺人》的誘惑和無奈。

客觀形勢的發展,似乎決定於主觀條件是否完備;然而,却不是唯一。

看待世事,若只從《多或少》,《大或小》的對比去選擇;那麽前者會自誤而導向,《强權就是公理》的幻影。

視角,是客觀的出發點;也就是角度的高低,才是決定視界大小和遠近的關鍵。一枝筆的力量,强過一枝槍;前者可以書寫改變世界和影響人心的詩歌美文;後者,却會射出令人閃躲逃避的子彈。

追尋真理,依靠的是對崇高價值的信仰:《我,想做什麼?能做什麼?應做什麼?是誰?》;以上,是作為人的自己作主的價值選項,偎向強權,可以苟安,却失去尊嚴;最後失去存在的價值。

閱讀印度詩哲《泰戈爾》的詩篇,我總會感受到古老智慧的沉澱,如同古老寺院石塔上的青苔,雖然微小,却是漫長歲月的沉澱,那是生命的不卑不亢。

大樹嚮往天空,小草依戀土地;却能彼此和平共存,形成自然之美。視角,即使我站在人群之外的角落,只要一枝筆,我就可以書寫我的浩瀚世界。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哲學人生筆記 - 《「職人精神」》

世界小事筆記 -《「總統吵架」》

法哲學筆記 -《「戒嚴」》

法哲學筆記 -《「囚徒困境」》

旅人故事筆記 -《美樹》

園藝生活筆記 - 《「寒氣春意」》

園藝生活筆記 -《「風災倖存的柑果」》

哲學人生筆記 -《「自信的回憶」》

世界小事筆記 - 《「境外敵對勢力」》

Home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