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人生筆記 -《「想打」的哲學》

 
 
 
人多,問題也多;人少,「打」的時候,就知道手腳不足,打不過對方,被人壓著打,輸的感覺,實在「痛心疾首」。這是為什麼,出外要帶「保鏢」,也就是「打手」,拉風又有安全感。自己單獨出門,背影都會嚇到自己;所以,最好像國軍一樣,背後有「小英總統」當「靠山」,就「蝦米」都不怕。

誰怕輸的感覺?當然是總統、大哥;「大」字級的人物。必須帶人,才敢出場;當然,是那些「小」字級的人物跟著出場「代打」。有時候,帶「小姐」出場,也行!…,還有「實習生」;不過,總是讓對手產生誤會。真是「沒人」了嗎?殘忍啊!帶「小姐」和「童子軍」上戰場;在人性的「立足點」上,就已先「求敗」了。

「戰場」和「獵場」,雖然殘酷,仍有「義理」的哲學:「勝之有義」和「不打母幼」。「希特勒德國」(Hitler Deutschland),在戰爭末期的「柏林保衛戰」,讓許多一臉稚氣的「童子小德軍」,戴上幾乎遮住雙眼的「大頭鋼盔」上戰場。

「攻擊軍」佈置的"百無一失"的老練「狙擊手」,在遙遠的角落,從望遠的「狙擊鏡」中找到目標,竟然「扣扳機」的手發抖不止。"怎麼是「小朋友」;家中沒大人了,是嗎?";於是,不想打了。

「大人」,當然有!正藏身在「地堡」裡發瘋,是「瘋人」!其他的人,正在聽「瘋人元首」咆哮痛罵。

美國「阿拉斯加」野地上的「麋鹿獵人」,受天候阻塞,已多日未見麋鹿;忽然發現,遠方的林中有動物,在獵槍已瞄準時,放棄了!原來,幾碼外,還有一隻「幼仔麋鹿」。豈可讓仍需要哺乳的「小鹿斑比」失去「媽咪」而無以為繼?獵人,放棄這一次的狩獵。

日文語境中,有一句成語:「敵に塩を送る」;典故,出自日本中世紀「戰國時代」(1493 年 ~ 1573年;「越後國」(えちごのくに)的名將,「上杉謙信」(うえすぎ けんしん) ,將己方掌控的重要民生物資「鹽」,供輸給曾經對峙過的敵方「甲斐國」(かいのくに) 的名將「武田信玄」(たけだ しんげん),以紓解對方軍民缺鹽的生活困境。彼此的生存物資都不缺乏,能活下來了;日後再戰!

「打」,有基本的「義理」;也是生存的條件;不打、不想打、不能打、不會打;只好祈禱:"不被打",偏偏夏天的午後,容易「被雷打」。別再說「人定勝天」的「鳥話」,雷聲響起,閃電早就已經差點打上身了。這就是「超音速級」的「打」。

「打」是強者的專利;「單打」有種;「雙打」,有「啥鳥意思」?等而下之的是男女混合打;主人帶著家奴;大人帶著女人,小孩,貓狗,一同上場打;好難看!「不忍卒睹」的典故,非此莫屬。實在讓我看不懂?這是那一國的「打法」?

草民,我是文弱書生,不敢不愛好和平;也不敢"不學打",當然不是"學挨打",而是學「打法」;會痛、有些痛與不會痛的落點;有點「被虐待狂」;算是有自信的「被打痛快」;日後,終於知道,我可以有「不鳥強權」的自信。

德國哲人「尼采」,成長於"女多男少"的「基督教」的神職家庭;卻在日後,高舉「反基督」的大旗。還留下「名言」:"打不垮我者,使我更堅強"( Was mich nicht umbringt, macht mich stärker.) 。

自幼,我「學打」;被小學的「惡補老師」打;"不打不成器",那時候,舉國習以為常,奉為真理的「夫子之道」,學生就是「該打」。書生此生,因此,立志不為「打人師」,而僅敢「打電腦」作筆記。

"生活與戰鬥條件一致者強";浮草卑微,唯堅韌而已!研究「打道」,從「斯巴達」打到「雅典」,從「打道」的「實習生」到浸信於「哲人之道」。終於理解:「哲學無敵」,「不打」也能堅強;「真理使人自由」(Die Wahrheit wird euch frei machen)。和平,就是"能打而不打";「敵人」是那個「想打」的自己。

另外,切記!"男人不能打女人;女人不能打小孩";忍不住「想打」的人,就輸了。當然,女人也會經常「想打」男人;那原因很多?想來想去,好像就是"太愛你了!";這一條原因,最幸福。「想打」,就來吧!

相關文章:

哲學人生筆記 -《可以沒有敵人!》

人生故事筆記 -《幸福的義務?》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哲學人生筆記 - 《「職人精神」》

世界小事筆記 -《「總統吵架」》

法哲學筆記 -《「戒嚴」》

法哲學筆記 -《「囚徒困境」》

旅人故事筆記 -《美樹》

園藝生活筆記 - 《「寒氣春意」》

園藝生活筆記 -《「風災倖存的柑果」》

哲學人生筆記 -《「自信的回憶」》

世界小事筆記 - 《「境外敵對勢力」》

Home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