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藝生活筆記 -《「善願」與「幸福」》

 
 
 
愈來愈冷的冬天,在週末前,天氣放晴。清晨,進入多日不見的「雜樹林」,等著陽光普照。「白梅樹」,有一棵已經花苞飽滿,也有幾朶綻放的「白梅花」。看潛力,明年春夏之交,應該可以採收「青梅」。

另一棵,樹葉尚未落盡,似乎仍然有眷戀;於是我出手脱葉;稀里嘩啦地,落到一葉不剩。顯然地,「白梅樹」本身,早有落葉休眠的「意志」,只是落葉的「慾望」不強,而没有出現早日落葉的「動機」;否則,也是花苞滿枝椏,甚至早已開花。

以哲學的「現象學分析」的觀察和筆法,我從兩棵「白梅樹」的「落葉」、「休眠」和「花苞」現象的對比,分析「白梅樹」的生命表現。

德國哲人「叔本華」認為,世界是生命意志的表現;而且,世界的本質是「痛苦」。這一點,「叔本華」的哲學理念與「佛教」的教義「人生是苦」相近。

從這項觀察角度出發,任何的「快樂」,結果是來到「痛苦」;這是「悲觀論」。於是,我大清早的「好心情」只是在等待「痛苦」。

如何延長快樂?或推遲痛苦的來到?也許,我自己的體會,是自尋煩惱,吃飽等餓;不過,因為浮現的「胡思亂想」,以「佛教」的用語,就是「起心動念」。似乎,「不去想」就「沒想法」;然而,這還是人嗎?

人的本質是「心情」的「集合」;為什麼,大清早,我會有「好心情」?應該是來自於我的「意志」,想讓「白梅樹」落葉、休眠和開花,使我有了「慾望」。以致,有了使第二棵「白梅樹」向第一棵看齊的「動機」。

如此說來,「慾望」的充分滿足才是「改變世界」的動力。心存善願,付於實踐,在痛苦來到之前,就視為「幸福」。換言之,活著真好!

「叔本華」,可能源於童年時期對「媽媽」很有意見,難怪「老人家」認為,自己是「為苦而生」。「叔本華」,在「西方哲學史」上,是很有趣的「怪老子」,被認為是「悲觀主義」的哲學家。

‘’追求幸福‘’,是值得鼓勵的動機;但是,結果…,唉!我就不多寫了!反正,凡事‘’自求多福‘’吧!人生的態度,決定人生的高度;但是,爬得高,摔得重,也是常見的悲劇。

位高崇隆的前後御任的三位總統,跑法院和入監獄,遭逢「法刼」,讓人嘆氣,又印證「叔本華」的「先見之明」。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哲學人生筆記 - 《「職人精神」》

世界小事筆記 -《「總統吵架」》

法哲學筆記 -《「戒嚴」》

法哲學筆記 -《「囚徒困境」》

旅人故事筆記 -《美樹》

園藝生活筆記 - 《「寒氣春意」》

園藝生活筆記 -《「風災倖存的柑果」》

哲學人生筆記 -《「自信的回憶」》

世界小事筆記 - 《「境外敵對勢力」》

Home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