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人生筆記 - 《「世道」》

這條「路」,怎麼走?古世的聖人「老子」論道:"道可道,非常道!"。「孔子」的論道,比較坦白:"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迄今,俺還是「不知道」!原因在「哲學教授」蘇格拉底的「論道」:"俺只知道,俺啥麼都不知道"。「孔子」,大致上,如果曾經相遇蘇格拉底,應該也同意,蘇格拉底老人家的「論道」。「不知道」是好事!

孔老師,讚賞一種對「知道與否」的誠實態度:“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裡,隱而不說的,應該是指涉「道」;也就是李耳教授「老子」的「論道」:"道可道,非常道!"。說到底,還是「不知道」!讓自己追求真善和完美。

浮世眾生,都處在「不知道」的情境中,將會如之何?大致上,人可歸類為「先知」、「後知」和「不知」三種「認知」;這是時下的「熱詞」;被外力強加印象而知某個人、某件事。

其實,人的本質中有自衛的本能,就是「忘」,主動或被動地,使自己「去知」。這裡有人生的「無奈」;知道而且知道太多,恐怕就有危險!尤其在極權專制的國家,「知情」可以被判有罪;尤其,知道獨裁者不堪的歷史。

台灣曾經有過三十七年的「戒嚴」歷史;人民的「知道」能力被國家壓制,很像目前的中國。所以,每當中國官、民說出,或做出讓人不可思議的「認知」觀點,俺不會感到奇怪而是同情。

台灣社會,也曾經,甚至迄今,依然存在「不知以為知」的自大和自卑的現象;那是時代的無奈和悲劇。現在,人類已來到AI的時代了,俺對AI的能力和應付方法,「知道」嗎?AI的「知道」會比俺的「知道」多而且強嗎?「提問」的能力是俺永遠的挑戰。

其實,「先知」與「後知」是不分高下的!都會有生理上的饑餓和精神上的焦慮。「知」,而且能「識」,成為「知識」(Knowledge);並且能將人類所「知道」的故事和進步的能力傳下去,有助於文明的進化和人類的高尚。俺的宣言:輕鬆而自信,從容以面對「未知」。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哲學人生筆記 - 《「職人精神」》

世界小事筆記 -《「總統吵架」》

法哲學筆記 -《「戒嚴」》

法哲學筆記 -《「囚徒困境」》

旅人故事筆記 -《美樹》

園藝生活筆記 - 《「寒氣春意」》

園藝生活筆記 -《「風災倖存的柑果」》

哲學人生筆記 -《「自信的回憶」》

世界小事筆記 - 《「境外敵對勢力」》

Home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