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人生筆記 -《「說文解義」》
中國儒家的「亞聖」哲人「孟子」,(或是「姬姓」,「孟氏」,「字軻」),一串的稱呼,後人大多只記稱「孟子」。哲人曾有一句話,烙下俺的行事印記,慎思義與利之辨。
比之於「孔子」、「莊子」、「老子」,•••「聖人」溢滿世道在那個時代。孔子仍有憤世的情緒;告訴學生,他所嚮往的浮世是「三代」;就是夏、商、周三代;那時候的聖人更是「超聖人」;現在的人,記得的大概是黃帝、堯帝、舜帝、禹帝、湯帝、文王、武王,•••。
以前,真的美好嗎?要相信誰說的?帝君無戲言,無信不立;現在我們回顧歷史,年代已久遠,考證不容易,只能姑且聽那些虛構的故事;包括孔子,對自已所在的時代現象不滿,於是寄希望於美好的過去。孔子更有過表示,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去當海上船民,找尋一方新樂土。這大概就是距離的美感。事實上,人的偏好現象也是如此這般地不滿現實,天邊的晚霞美過眼前的玫瑰。感情也是如此地俗氣,喜新厭舊;已有了情人在身旁,都又想獵新歡;世道輪迴,直到乏味而感嘆,還是積存的陳年老酒最合口感。
記得學生時代,讀過「古詩十九首」,其中有一段,描述丈夫向委屈的前妻懊悔於「休老妻以換新妻」的感言:"新人雖言好,未若故人姝"。這一句肺腑感嘆之言,對於世道上的諸多自認「義人」的「被棄」的老子、老人、老夫、老妻、老情人、老員工、老闆、老總統等人,算是稍為「公道平反」。
回到前言的孟子;俺為何以「孟老夫子」來破題?孟氏被後人尊為「亞聖」,那是世俗的「差別心」;聖人之間,可以分出排名嗎?差異何在?
孟子去見梁國的「惠王」;此「昏君」開口就問孟氏:"先生來見本王,可有利於吾國的好處?";這是現實利害主義的心態,強調「利已」和「交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