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人生筆記 -《命運與意義》
激動的世界、怨氣的社會、失和的家庭、絕望的個人,這是經常出現在現實社會中,令人難過的現象。世界上的強權,為地區勢力範圍爭強好勝,耀武揚威;社會上為各種不公不義的違法濫權事件,不斷地累積對立和怨氣;家庭之內妯娌失和,挾怨報復殘害無辜;個人深感前途無望而相約尋短;…。
看到這麼多讓人難過的現象,從哲學的思考和批判出發,我認為,即使世俗面認為哲學無用,其實「無用之用大矣」!世間的善與惡現象,無不涉及「意義」。世事,若從功利的角度出發,無一不是短視的「現象」而已。
當世人的焦點關注在所發生的事件,而議論紛紛,甚至憂心忡忡時;其實,不妨將時間的距離拉長,也許一年、五年、十年,甚至百年之後,將會是另一種世道格局。哲學所探討的意義,就是此時視為美好的價值,以後也會依然信守堅持。
我熱愛「果樹植物學」(Pomology),曾經在研究氣候變遷與果樹變異的相關時,發現許多果樹品種原生於「沙哈拉沙漠」和「中亞內陸」;但是,如今這些地區早已是乾燥的沙漠地區了。換言之,人類會遷徙,植物也會因地制宜,找到物種延續生命的出口;否則會因為氣候變遷而滅絕於原生地。
中國,傳統上是一個「陸權」國家,兩千多年前,被視為重大國防要塞的「萬里長城」,如今早已失去國防功能了,又如何?旅遊景點而已!隨著經濟發展,而必須掌握更多的生產資源,中國也走上「海權」和「空權」爭勝的「擴張主義」。但是,歷史上那一個擴張強權不是相繼地倒下去了?
資源,有用盡之日;生產要素,有「邊際效用遞減」的規律現象;名與利,何嘗不是如此;權力與色相,更是如此。眼前爭強好勝,非得到不可的領土、權力、美色、寵愛;得到了又如何?佳餚美味隔日就厭倦了;新婚恩愛不稀奇;到老年時,依然能夠珍惜牽手伴侶,才是彌足可貴。
世事的紛擾,正是源於分配的「不公」,以錢謀權,以權爭利,造成貧富差距加大,少數人享用多數人的痛苦付出,就是「不義」。「馬克思」(Karl Marx),在十九世紀,見到貧富階級,不公不義的剝削壓迫;他認為,"有人在享受時,同時也有人正在為享受被奴役"。
「經濟全球化」的時代,富裕的國家所浪費的資源,正是來自許多貧窮國家的廉價勞工和婦女,甚至童工,被奴役剝奪的青春,和付出生命健康而生產出來的。縮小貧富差距,創造機會公平的發展環境,不要形成「階級」或「種性」的世襲制度,是人類必須共同面對的重大問題,也是「改革型政治家」的責任。這正是哲學所揭示的:「命運與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