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人生筆記 -《官威與文學》
官威,來自權力;文學,源於修辭;前者遠離人民,後者貼近人民。二者的交集在語言。歐洲,自啟蒙時代以來,美學、文學領域,思想自由的表現,都經過理性辯證,得到解放,讓人民得到話語權。官威,政治神學裡,權力壟斷的現象,則是經由革命予以摧毀,而向人民的意志低頭,而進入民主時代。
語言,在不同的使用場域,必有不同的後果!文明社會與法治國家的禮儀規範,要求語言的品質和準確。貴族階級,在封建時代掌握世襲的權力,能夠表現教養的風度,在於語言禮儀;民主時代,權力來自世俗社會的各行各業的人民;語言的活力和隱喻,也被帶入權力的場域;最常見的是「性的隱喻」,成為權力支配的相關;但是,那是文明和平權社會的禁忌。
社會精英的精神教養是否高尚,與是否有人道關懷;最先表現在語言的表述;男人和女人,在外表的裝扮上,可以表現物質的高貴時尚,唯有語言的表述,可以表現精神教養,卻是不容易形成。男人支配社會的價值取向,包括道德標準,是歷史與文明進化的殘留。當社會殘餘的「爺們」語彙,出現在莊嚴的殿堂,其實反映的是「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語彙,出現不符時代精神的情形,最普遍的現象,就是階級和性別的歧視;「自我」的「神格化」,他者的「賤民化」。這種情形,本質上,是「修辭術」在民主時代無用武之地。「修辭術」,最早是來自南歐的古代希臘和羅馬,用於哲學的演說場合,以質疑權力的專制;傳到中西歐,在德國和法國,成為文學領域寫作的必備技巧。
若民主未能深化成為社會共同的信仰,只徒有形式,則暴力行為和傲慢的貴族心態,隨時會捲土重來。自認優越的權力者,以為權力來自天授世襲,本來就不必藉助「修辭術」來真誠地治國;於是赤裸裸的階級和性別的語彙,就很自然地形之於口;不然就是淪為偽善的高明騙術;無論何者,這都已背離「修辭術」的本意。難怪,文學是官威的天敵;流亡者,不是作家,就是異議者。「爺們」,真是好大的官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