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人生筆記 -《「理想國」?》


古「希臘」哲人「柏拉圖」,在「國家」(Politeia;Der Staat) 一書中認為,「哲學家為王」或「君王修哲學」;否則,現實的政治權力和哲學理想將有扞格;「國家」將無可能成為「理想國」(Der Idealstaat)。以上,是「柏拉圖」在人生中期的政治哲學觀點。「柏拉圖」重視秩序的一致;他排斥「詩人」的胡言亂語和不懂「幾何」的人;主張將他們驅逐出「理想國」。

「柏拉圖」,其實是「開放社會的敵人」;保守而反動,缺少包容異見的寬厚;也為歷史上的專制獨裁者導航。近代,世界上有許多羨慕威權主義的信徒,皆以秩序作為反動的掩護;反對改革,意圖集權專制;對內以國家機器軍、警、情、特、司法、行政和教育作為專政工具。愚民統治,視人民為可支配役使的「無知奴」,就像餵養牲畜,有得吃就不必思考。這是將人視為工具之惡。

秩序的美感,是屬於馴化的和蒙昧的心智的特徵;這樣的人民,是統治國家的「權力者」求之不得的順民。那麼,「權力者」自身的心智和視角又如何?在一個以順民為主的國家,最常出現「亂不得」的恐懼和嫌惡;因為影響既得的利益和便捷;也排斥和抗拒改變。專制的「權力者」,來自得過且過的順民;只要稍微地餵以枝節小利,平撫抱怨;通常順民就會視為德政;任何制度上的改革臻於完善,是不可能的。

「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的成語,雖然是「猴主」對「群猴」的欺騙統治技巧;却可類比援引來形容,「權力者」與「順民」的「主僕關係」。為何要改革?「假改革」又何妨?「順民」,所求者,在三與四之順序而已,總數不過七。

現代德國的年輕世代,深受自由、民主與人權教育的啟發,又揹負「祖輩」所留下的戰禍和「大屠殺」之責。戰後的反戰標語「絕不再戰」(Nie wieder Krieg!) ,用以警示國家和人民;「權力者」一定要受到制衡;否則,「阿道夫‧希特勒」一定會再出現。

現代德國的「子孫輩」,常會問到「祖輩老人」啞口無言;"當年,為何不砠止「阿道夫‧希特勒」"。殊不知,老人家,當年豈止不砠止「希特勒」的所作所為;還曾經高舉右手,喜極而泣,行「希特勒致敬禮」(Hiltergruß);口頌"神聖的XXX! "。當年,「祖輩老人」自認「阿道夫‧希特勒」是「德意志」民族的救星;順著他,依著他就是了。

圖片來源:Wikipedia;1938年10月「捷克」西部「Eger城」的德裔婦女行「希特勒致敬禮」,喜極而泣地迎接「納粹德軍」進駐,對「阿道夫‧希特勒」的得寸進尺,稍後發動戰爭有鼓勵作用。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哲學人生筆記 - 《「職人精神」》

世界小事筆記 -《「總統吵架」》

法哲學筆記 -《「戒嚴」》

法哲學筆記 -《「囚徒困境」》

旅人故事筆記 -《美樹》

園藝生活筆記 - 《「寒氣春意」》

園藝生活筆記 -《「風災倖存的柑果」》

哲學人生筆記 -《「自信的回憶」》

世界小事筆記 - 《「境外敵對勢力」》

Home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