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人生筆記 -《誰,主宰命運?》
偉大的德國作曲家,被尊為「樂聖」的「貝多芬」,一生的命運多舛。在音樂的世界,他自幼本來是被宮廷樂師的父親,培養成為樂器的演奏家,奈何雙耳先後重聽,而到了1820年成為全聾。
在失聰,而逐漸隔絕於話語和音樂的孤獨世界中,「貝多芬」轉為向「作曲家」的方向發展;不過,雙耳重聽成為痼疾,回復正常已不可能時,那種絕望的心情,若非本人,實在難以體會,心情的苦悶和難過。尤其,在靜寂的世界,悅耳動聽的音符,只能憑著內心的玄律去感受激情澎湃,惑柔情似水。
「貝多芬」,先在1802年時,以為自己正在等待死神的召喚,於是向兩位弟弟寫下了遺囑。人之將死,話語文章流露不甘、無奈、憂鬱和真情。「貝多芬」以為,自己患了對音樂家而言,最情何以堪的失聰痼疾;痛苦,莫過於知道身旁的眾人,聽到遠處傳來優美的歌聲和笛音,那種吸引旁人欣賞聆聽和陶醉的嚮往,而自己卻聽不到,殘忍而接近奇恥大辱。
人生,在困頓折磨中,只要存活下來,可說已經無可失了;有更高遠的理想在前,尚未完成,「貝多芬」在遺囑中自述,那就是音樂世界的藝術,在支撐著自己的生存意志。命運所至的不公平遭遇,讓「貝多芬」近乎絕望,只有一步之遙;寫下了以為將英年早逝的遺囑。
似乎,「命運女神」聽到吶喊了;如此曠世之才,豈能被如此安排。在這份遺囑之後,「貝多芬」又為自己的生命,多了二十五年的歲月,專心地以意志創作,完成了不少偉大的作品。其中,以「第五交響曲」,完成於1807 ~1808年,極受好評;也被愛好者普遍地隱喻為「命運交響曲」。「樂聖」「貝多芬」走到生命終點,是在1827年3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