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人生筆記 -《早年與晚年》
光陰似箭,每個人都在「老化」;客觀上,速度是相同的;規則也是相同的。從小到大,當下的自己,可還記得多久以前的早年?或者,會想到多久以後的晚年?隨著年紀的增長,對於客觀世界現象的認知,有了區別和取捨,應該是智慧的成長。
不過,這也對,也不太對,因為人的早年到晚年,是由無知到有知,附加「返老還童」或「返璞歸真」的可能。這種人生過程,才是正常的現象;也就是,哭啼出生,學習成長,欣賞接受,感恩幸福和含笑遺忘。不過,一般常見的現象是「我執我慢」的「老頑固」,實在不可愛。
晚年,能夠經常含笑,是值得羨慕的尾聲。古人說「含笑九泉」,應該是有感而發的生死觀。一般的人生經驗,早年,喜愛「過年」;晚年,害怕過年,究竟原因何在?如果自己當下,對於「過年」,只有「無奈」的心情,那就是身在中年。
偉大的德國詩人「哥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1749 ~ 1832),堪稱是一位百科全書式的智者,感性與理性兼俱。一般人,到了晚年,朋友愈來愈少,不外乎有人先走了;如果有同性的忘年之交,對對於文明的進步和對於智慧的傳承,都是美事。
「哥德」的人生,最後九年的細節,後人之所以有幸,得感謝一位年紀懸殊的年輕同性好友,「愛克爾曼」(Johann Peter Eckermann, 1792 ~ 1854);他因為仰慕「哥德」的為人和作品,而成為門下和兼任秘書,而得以近似日記的方式,記下了「哥德」的學養風範,包括與「哥德」晚年的思想對話(Gespräch mit Goethe)。
在「愛克爾曼」的記述中,「哥德」在晚年時,依然對世界充滿了熱情,敏於求知,對於晚輩多所鼓勵接納,總期待後輩,能夠才華洋溢,超越自己。可以說,「哥德」欣賞而樂於傳授自己的智慧給晚輩,是一種「即之也溫」的長者典型。
世間較普遍的現象,關注於異性「老少婚配」的懸殊,而且還予以恭維;其實,這是不言可喻的偽善和不懷好意的祝福,多半流於「財富算計」的浮面流言。人性,可以有高貴的智慧交流,也可能淪為工具效用的庸俗;這種現象在權力場域,再明顯地不過了。
日本文化中的「櫻花美學」,對人生境界的選擇,是有所啟示的;櫻花,盛開而急促地飄落,隱喻「功成身退」;殘花,猶掛枝頭,是不堪的孤寂,好比「戀棧不退」;在賞花者眼中,大概就是「罷了!罷了!」;期待仍有來年。
人生的場域,各有不同的晚年;至於早年,已不可喚回,晚年尚可想像;真實如何?「含笑忘機」可也!
《圖片來源: Jequ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