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人生筆記 -《經年時季》
農業與節氣習習相關,也是地理位置與風土條件的緊密結合。
平常,《非農業就業人口》,從經濟的《需求面》看待農產品,品質和物價是重點,品質又决定價格;《一分錢,一分貨》;《吃米,却可能不知米價》?就是要好吃,又要營養健康,却不知其然。
但是,《農業就業人口》,在《自然賦與》的特定條件限制下,從經濟的《供給面》看待農產品。《風土條件》和《栽植技術》決定品質;又要看天吃飯,又要在市場上競争。所以,價格,由不了自己,而是由市場上的供需,其實是《中間通路商》在操控。
從這個角度去切入理解,農業是《生民之本》,也是《立國之本》;經濟發展的《資本化》形成過程,是以《農業產出》供輸《工業成長》;於是,經濟得以發展。其中,商業的《居間操奇》自古即有。重商或輕商是價值選擇的問題。
經濟發展,何以有不公不義現象?就像上一代,生養教 育下一代;然而,又有多少下一代在成長之後,記得回饋孝順上一代的付出?通常,重心是放在生養自己的下一代。
"涓滴源水成細流,日夜用心成大河,終流入海不回頭;大地山林盼雲雨。";這是我在為自己準備《多彩水果餐》時的理解。
想到《經年時季》這四個字,用以形容口腹營養的滿足,有《經年》吃得到的水果,也有《時季》產出的水果,終於匯合成為我當下的盤中物。
《想吃》,作為口腹之慾,其實,是《要吃就要想》:"食物是怎麽出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