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哲學筆記 -《帝國海權》

歷史上的「陸域帝國」,是陸上的強權;其形成,是強國擴張和兼併弱國而成的。所以,國家不是恆久不滅的,包括「帝國」本身,終將走上分崩解體的殘局。

歷史上的「波斯」、「秦」、「漢」、「唐」、「羅馬」、「印加」、「蒙古」、「滿州」、「土耳其」、「日耳曼」、「斯拉夫」都曾經有過,以自己民族為主體的「帝國」;終歸煙飛雲散,徒留後人對「帝國」盛世的回想。

「陸域帝國」,其支配勢力局限在陸地疆域之內,經濟發展的好壞,是其統治興衰的關鍵。十五世紀,海域探險之後,西歐出現了新興的「海域帝國」;藉由掌握航海知識和海上武力的優勢,擴展陸域和對海島的佔有;以大英帝國的「海權制陸」,取得「日不落國」的盛名。海洋,對於「海域帝國」的重要性,在於海域自由航行的意志和支配;對於海島的佔有或支配,是用以牽制陸地上的勢力;也是戰略上的跳板。

歷史的進程,掌控海域的優勢,也等於取得制空的優勢。人是陸地上的生物,貼近的場域,就是先從立足陸地,再航向海洋,再取制空。未來,海島的重要性更勝以往;也是國家生存,軍事必爭的戰略高地。所關切者,在於國家對生命航海線和航空通行的支配,務必由自己來掌控。

俄羅斯,是世界上陸地領土最遼闊的國家,東西「經度」橫垮十一個時區;卻因為領土的緯度偏北;氣候條件的限制而成為幾乎是「陸封型」的國家;東西兩端的海岸,「不凍港」極為稀有難得。俄羅斯屬於「望洋興嘆」的「海權遺憾」的「陸域帝國」。

中國,傳統上「大一統」的「天下觀」,只限於「陸域帝國」的維護;甚至滿州人建立「清帝國」曾有「海禁」。人民,固守土地的農業文明,安土重遷;主觀上,自我設限而拒絕海洋。對於水的經驗,像獅子懼水的無知,而停留在大河文明的農耕、灌溉,和飲水思源的落葉歸根的情感牽絆。客觀上,中國的東端海域,不曾被視為「王土」,而是視之為「朝貢」制度下的進貢「藩邦」;或化外之域,棄之不可惜。

美國,建國始於飄洋過海的移民開擴領域;在十九世紀末期之前,美國仍在北美新大陸上開疆闢土;外交奉行「孤立路線」以防英國為主的「老歐洲」列強染指。十九世紀初期的「門羅主義」,是典型的美洲中立戰略,保守地抗拒歐洲列強的殖民幽靈。相對於美國在地理上面臨兩大洋,奉行「孤立路線」的外交政策,是辜負了天賦的海疆優勢。

美國,「海域帝國」的肇建,相對於其他競逐海權的殖民主義列強是遲到的;直到十九世紀結束前,對西班牙的戰爭,取得最後勝利;除了確認和鞏固美國本土的遼闊疆域之外;更從西班牙取得位在遠東的殖民地菲律賓;美國也正式告別中立主義的路線,開始成為西太平洋的國家。本世紀,在「南中國海」的島嶼和領海的主權爭議日益熾烈;尤其,美國在此區域,與崛起的強權中國,有戰略利益的衝突。在於亞太地區的利益,悠關美國在全世界的支配主導的戰略優勢,不容被排除在亞太地區外。

中國在實踐經濟的改革開放戰略後,取得重大的成果;為了延續經濟發展的生命航線,必須有海洋戰略縱深。中國的實力原則,視「南中國海」周邊的弱國是可以支配的和驅趕的;所依據的不是在文明程序上的「國際法」和「海洋法」的規範,而是在虛幻的歷史上「固有疆域」的自我宣示。中國,此類主權宣示非文明法治的泱泱大國所應有的態度,而是服膺近代歷史上「納粹德國」的「獅爪揚威」原則;為地區的緊張對立和日後爆發軍事衝突留下導火線。

「南中國海」被中國強勢宣示為中國南方的「內海」,是危險的志在必得戰略實踐,以作為在西太平洋「第一島鏈」的逃生口航線。中國,意圖在「南中國海」的戰略作為,頗有意在言外,可阻斷「地理戰略」上「第一島鏈」的「台灣島」、「日本列島」與「朝鮮半島」對亞洲大陸東部的封鎖功能;以及島上各相關國家的海域生命航線與航空線。

美國,在二十世紀已參與多次的亞太地區的戰爭,都是在維護美國自己在全世界所支配主導的戰略優勢;唯有能捍衛海上的自由通航與飛行的權利;美國在全世界的戰略利益才得以確保。

至今,美國在西太平洋的戰略實踐,依然奉行前「美國海軍學院」院長,備役海軍少將「馬漢」(Alfred Thayer Mahan,1840年9月27日 ~ 1914年12月1日)在《亞洲問題對國際政治的影響》論述中,所揭示的海權戰略設定;"…海權,以周邊島嶼作為牽制陸權的航行咽喉;或以貿易手段實行控制…。"

歷史的實踐證明,尤其在「冷戰」時期或美國、日本和歐盟聯合,以經濟制裁俄羅斯併吞「烏克蘭」的「克里米亞半島」的侵略行為,取得重大的實效;俄羅斯的貨幣主權慘遭羞辱,士氣大傷。

菲律賓,曾是美國的前殖民地,其「蘇比克灣」為美國海軍所用的重要海空港;在「越戰」時期,成為美軍的前進基地。台灣,是美國軍事力量所掌控的地盤,「南中國海」上的「南沙群島」,其中的最大天然島「太平島」,是台灣有效占領的南疆海域領土。美國,經由對台灣的軍事力量的影響和運作,等於使「太平島」對美國的戰略意義浮出水面。美國在西太平洋的戰略發言權,不僅事實俱在,而且非同小可。

美國,走出歷史上的中立成為「海域帝國」,所依賴的是強大的海軍所配屬的水下、水面和航空武力,以及資訊整合戰力。「海域帝國」,美國的帝國擴張路徑,是經由一世紀以上的實戰驗證而完成的。「陸域帝國」欲有海權擴張,憑藉著對歷史的虛幻自述和亢奮激動的民族主義情緒,而實踐「以海代陸」的戰略轉換;若因此而欲冒進挑戰「海域帝國」的支配能力,智者皆曰不宜;這是損人不利己的「大國崛起」。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哲學人生筆記 - 《「職人精神」》

世界小事筆記 -《「總統吵架」》

法哲學筆記 -《「戒嚴」》

法哲學筆記 -《「囚徒困境」》

旅人故事筆記 -《美樹》

園藝生活筆記 - 《「寒氣春意」》

園藝生活筆記 -《「風災倖存的柑果」》

哲學人生筆記 -《「自信的回憶」》

世界小事筆記 - 《「境外敵對勢力」》

Home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