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人生筆記 - 《世內世外》
去年本日,記下《一枝筆的視角》以抒發行走世道的心情;一年已過,人與世界又有什麼樣的辯證關係?
古代的讀書人,讀聖賢書,以天下為己任,先天下之憂而憂,説是《世內心情》,唯一出路,就是《應召出仕》,恭待權力的召喚,然後再矯情地自述《義不容辭》。
《義》,就是《宜》;也就是太好了,找《對》人了:或者,辭了就《不宜》了;也正因此而萬般扭曲人格,只為了自己《宜》食君禄。
一大群奴才,都自認《義》不容辭,也自以為《宜》,仰承《上意》,扭曲《民意》以承歡,於是天下歸心,世內大順,誰説不宜?這是奴才制度的秩序觀;又怎能期待世內進步?
維持《世內秩序》,謊言先行,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奴才和順民社會的基礎,在於世內中人《不識盧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民不知則已,否則,民智大開,奴才難為。
世內,一切有序;來到世外,難道無序?《世外桃源》,誰説不《宜》?早知如此自然有序,順心而活,也是《義不容辭》,若自己仍有三心二意,遊走世內世外,就太《遲》了。
皇上,奴才來《遲》了!或者,奴才來《辭》了?一字之差,世內世外;回家吃自己,養肥自己,也是視角。
相關文章:哲學人生筆記 -《一枝筆的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