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故事筆記 -《高山仰止》
在德國求學的漫長歲月裡,我接觸過不少喜愛登山的教授和同學;每年的春秋兩期的學季開學後,常見到撐拐杖,手上或腳上綁石膏的「難民」;又跛又拐地來大學,師生皆有人落難。
起初,我以為是「踢足球」傷到了;慰問之後,才知道實情;登山出意外,摔壞了手腳。其中,有一位女教授,還對我許下宏願,有一天將前往台灣,登東北亞的第一高峰,「玉山」。當時,我很意外,自己身為台灣人,在德國求學之前,只眺望過「玉山」,還不曾登過「玉山」。女教授,還熱情邀我,到時能作陪介紹風土民情。我實在難以婉拒;卻又自嘆不如,我愛山,卻非登山愛好者,唯恐,力不從心啊!。慚愧呢!
遠在異國的登山客,竟然對「玉山」的高度和生態背景很清楚;女教授的理想是,人生在世,希望能登過學生所來自國家的「第一高峰」,「喜馬拉雅山」,她去試過,功敗垂成。她知道,我是台灣人,而我,也曾介紹過,台灣是造山運動所生成的西太平洋上的島嶼。於是,她查出,「玉山」的歷史和地理、地質生態的背景。
讓她更驚訝的,是台灣雖小,竟然有228座海拔3000公尺以上的山峰,更激勵她去一探偉大的神秘。這種態度,是典型的「德國式」參謀情報作業的準備。當然,我一直歡迎她能光臨台灣;幾年前,她來了,卻是學術到訪,來去匆匆;看來,只能「高山仰止」。告別台灣時,我安慰女教授,「玉山」一直在那裡等她;而且,有可能還將會愈來愈高,等她來。只是,她笑著說:"只是,我們愈來愈老了!"
人的情感,是來自於地理上的土地結合,人親土親,人生的故事就此展開,成為在地的文化「風土誌」;歷史,從現實而鮮明的記憶中傳承下來和下去;落腳生根而成就個人、家族和人民的土地情感;於是,有了在土地上,安身立命後的發展壯大。一切偉大的可能,都是從真實情感的土地認同開始的。
這也是此後,行旅世界各國,最能讓我安心踏實的地方,就是生於斯,長於斯的台灣。面對事實,拒絕虛幻,正是人存在世界上的精神條件。若有鄉愁,正是此身仍無定所,依然流亡和漂泊,是無根的遊民。
世界上的每一座高山,都是地球生命的一部份,生成都在人類出現之前,不屬於個別的國家或民族;若以為,國家和民族是高山的終極歸屬,那正是世界上有紛爭和戰爭的原因;荒謬等於不同教派之間的「宗教戰爭」。
高山的聳立,正是顯現地球的生命依然激動不已。山對於人,所要彰顯的意義,正是「登高必自卑,行遠必自邇」。「玉山」和「喜馬拉雅山」,對於登山客,都只能是「高山仰止」的大山;就在那裡,崇高和神聖,早已超越「我國」。
相關文章聯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