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人生筆記 -《「武士刀」與「切腹」》

在野地上,相機的鏡頭捕捉到這隻美麗的「小彎嘴」(Pomatorhinus musicus),若有所思,正專注於啄食獵物。看到“小彎嘴”尖長又彎曲的喙;很像持「武士刀」準備對決的武士;拍下相片後,我自己標誌的「小彎嘴」是「武士刀」。

武士,在封建時代的日本,社會的階級地位很高,屬於「統治階級」;平時,武士在腹腰,配上一長一短的兩把「武士刀」;在和服的胸部內襯,還藏有拭去刀血的白布。這些配置,是用在與對手決戰致勝的"善後";也被視為"出刀"和"收刀"的連貫動作。

「武士刀」,在「出刀」與「收刀」之間決勝負,也定生死;武士和劍客,各自發展出以「武士刀」為中心的精神與意志的「勝敗哲學」。武士和劍客,視「武士刀」如生命,隨身配帶,既是身分,也是地位,更是對高尚人格的自我要求。

在精神和文化上的意義,武士的榮典,在於「自責」,必要時的「切腹」(腹切り,はらきり),是保存尊嚴和榮譽;或者,武士犯過被責,被上級要求“切腹”。 武士,自己「切腹」和被要求「切腹」,精神的境界大不相同;前者「負責求全」,後者「認咎承罪」。武士的身分,來自封建制度的被養成和被求全,也就是“被責備”。

這種精神,在中國是另一種典範,就是人物與事件,被載入歷史記載的“口誅筆伐” ;史冊上,一字的褒貶,揚名立萬或身敗名裂。「孔仲尼」自稱"述而不作" ;但是,亂臣賊子所懼的,是“春秋之筆”;所以有“春秋責備賢者”的說法。

“責備”在此的意思,就是“求全”,尤其,負責國政的人,能戰戰兢兢,不可失察大意。然而,社會愈世俗,人民對歷史愈健忘,歷史意識殘缺;不在乎人格的氣節和歷史地位,以致國政公事的錯誤與過失,一再地重演;若有「切腹」的傳統,負責任的態度,可能煥然一新;不過,大概都是「替死鬼被切腹」。

中國的“春秋之筆”是「史家」的創意,超越記實而有對價值完善的期許;從這個角度理解,日本的武士佩刀行走出入,外在,有震懾的統治作用;內在,有求全自己的精神紀律。中國和日本,地理上一衣帶水,文化的影響,各有不同的表現典範;「義理」是相通的。

武士不堪藩主的没落,發生於政治、經濟和社會的劇變時代,有可能是被「削藩」或被「廢藩」,以致門下的武士,淪為無主的門人,或成為「浪人」。若自律失敗,紀律不存而為非作歹,堕落的武士成為無良的浪人;生活所迫,以出身「武家」的刀法傳承,淪落為「職業殺手」。

日本的「明治維新」,大政自「幕府將軍」奉還於「天皇」後,引進法治和西學,「廢藩主」和「去武士」是必然的。經歷半世紀以上,來到上世紀的三十年代末期,社會上,日本的國民仍有殘存的武士文化遺緒。

日本近代史上,有一首「大利根月夜」的「浪曲」(ろうきょく),曾經傳唱流行於日本;迄今,這首歌仍然是「昭和世代」老人的懷念名典。「浪曲」,唱出的故事,就是「幕末」的「江戶時代」「千葉武家」出身的,没落的武士「平手造酒」(ひらて みき)夜裡望著川上明月落淚。英雄末路的不甘和無奈,懷念起故鄉,不如歸去。

相關聯結:

《島津亜矢-大利根月夜 》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哲學人生筆記 - 《「職人精神」》

世界小事筆記 -《「總統吵架」》

法哲學筆記 -《「戒嚴」》

法哲學筆記 -《「囚徒困境」》

旅人故事筆記 -《美樹》

園藝生活筆記 - 《「寒氣春意」》

園藝生活筆記 -《「風災倖存的柑果」》

哲學人生筆記 -《「自信的回憶」》

世界小事筆記 - 《「境外敵對勢力」》

Home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