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人生筆記 -《刺身》

去年初冬,吃到紅肉和白肉的「火龍果」各一顆,多汁甜美的口感,心血來潮,紅白果肉,就在"口慾"之前,各留下一半來取種。像「黑芝麻」一樣的種籽,自然風乾三天後播種;没特別去關照。

冬去春來,本日清晨在鏡頭下顯示:“好傢伙!全身長刺,彼此相互依偎,又若即若離,一暝大一吋;長大了還得了,誰敢得罪,不被刺傷才怪!”。

「火龍果」是「仙人掌科」的植物,原長於「墨西哥」,近年來,以含高營養價值而成為市場上受歡迎的水果。

於是,此情此景,以及"養虎為患"的後果,腦海中浮現日本料理中的「生魚片」,漢字表意為「刺身」( さしみ) ,或「魚生」;入口前沾「芥末」,口感生猛;原意是以尖刀利刃刺入魚身,切割取肉而生食。

此外,人體上"以針刺身"的「紋身」,給人視覺的意象突出。與「仙人掌」科植物的外表普遍長「刺」作對比;「關鍵字」在「刺」;究竟「刺」的哲學意義作何理解?

植物長「刺」是「突刺」,用於防衛;對動物身體的「刺身」和「紋身」是「入刺」料理,在於「誘惑的痛快」,"不剌不痛快",先"痛苦"而從中得到高潮時的"快感"。於是,衍生出“不痛不快”; “會痛才快”的“自虐”和“被虐”。從恐懼、緊張、焦慮和期待中得到解脱的愉悦。

如此說來,“願打願捱”的“痛快”,只有“你情我願”的“當事人”自知和自得其樂。以後,聽聞有人:"打得痛快",也許是"打人"、 "打球"、"打牌"、"打分數",...;至於是"誰痛"?"誰快"?那就“不殺生,莫宰羊”。

若想要分享「戰利品」的"甜頭"、 "紅利",得注意聽清楚,是對方"赢得痛快"才行;否則,聽到“輸得好慘”,得趕快閃到遠方,以免被“刺身”;畢竟,自己不是“蕯德”,也不是“神盾”。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哲學人生筆記 - 《「職人精神」》

世界小事筆記 -《「總統吵架」》

法哲學筆記 -《「戒嚴」》

法哲學筆記 -《「囚徒困境」》

旅人故事筆記 -《美樹》

園藝生活筆記 - 《「寒氣春意」》

園藝生活筆記 -《「風災倖存的柑果」》

哲學人生筆記 -《「自信的回憶」》

世界小事筆記 - 《「境外敵對勢力」》

Home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