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小事筆記 -《權力的性別》

 

性別,不會僅是簡單的男女兩性之別,也是成見、偏見和政治。就先以偏見而言,歧視或壓抑由此而生成;世界上的許多現象,必須對比來看,才能理解本質。

德國和日本的社會重視秩序,人民以服從為尊,個人的突出,會被視為別人或團體的困擾;個人,不易有個別的意見,團體的共識反而容易形成。

在有些國家,民主政治的特色是吵鬧不休,意見多元而分歧,甚至打打鬧鬧,對立不已。有的國家,民主政治就是不同政黨的意見協商出共識,再附帶形式的表決,堪稱‘’寧静民主‘’。

不愛吵鬧,從語言的俗諺中得知梗概。德語中,男人嘲諷女人的話多口雜,常以“市場”形容,甚至,‘’三個女人聊天‘’,就是“市場”。

法國女人,作為德國的鄰國女人,為德國女人抱不平,譏諷:‘’三個德國男人站在一起,怎麼看,都是「酸菜」”。

台灣的北方鄰國日本,女人身穿“和服”,特別有型,言行輕雅有禮。然而,女人至今仍與“天皇”的尊位無緣;社會上給外人“男尊女卑”,女人是弱勢性別的印象。

不過,我的日本女同學,以自身的成長經驗,提醒我:“日本女人才是強者;一切的任勞任怨,放低姿態的屈居男人之後,都是成就作為母性的角色和意義;家庭中的主導強者是母親;男人從小,所承受的教育,多源自母親的自我壓抑,要求子女在群體活動中,不可突出,以免給別人添麻煩‘。

此種自我束縛,就像身穿“和服”的極度束縛和不自由;或者,性愛互動中的“被綑綁”的愉悦;表象上,是成就“他者”;本質上,却是反客體為主體地,成就自己成為支配者。‘’

如此的論述,似乎也可以解釋,為何日本男人常有職場上“過勞死”的原因;以台灣的本土用語,就是:“歡喜做,甘願受”;背後必然有強者的支配力量,就是相當於“工蜂”為“女王蜂”而奔波於採蜜道中,至死方休。日本女人,‘’以柔制剛‘’,世界無敵。

‘’女人解放‘’(WL),出現在歐美國家,也不過近百年的歷史。在權力的場域,男人面臨女人的挑戰,‘’以柔克剛‘’,太強調對立;我比較欣賞“陰陽互補”。

美國川普總統的權力圈大多是男人,政策上較多的「針刺」和「威脅」;這是雄性支配的本質。川普在精神醫學上,是有期待‘’被喜愛‘’和‘’被注意‘’的人格;自居「太陽」,表現在“烤人”,典型的慣用語是“You are fired !”。部屬可能必須‘’伴君如伴虎‘’;不過,太陽不發威,也是溫暖可愛的。

北歐國家,受人民託付權力的對象,已經多是女人,施政上多強調温暖包容,這是母性的本能表現。北歐的緯度高寒,渴望太陽;女人的母性,可以如春天的暖陽。

權力場域中的男人和女人,“一邊一國”,比較能看出特色;男女共治,必然互相怪咎,“都是對方的錯!”。

(圖片來源: Spiegel Online)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哲學人生筆記 - 《「職人精神」》

世界小事筆記 -《「總統吵架」》

法哲學筆記 -《「戒嚴」》

法哲學筆記 -《「囚徒困境」》

旅人故事筆記 -《美樹》

園藝生活筆記 - 《「寒氣春意」》

園藝生活筆記 -《「風災倖存的柑果」》

哲學人生筆記 -《「自信的回憶」》

世界小事筆記 - 《「境外敵對勢力」》

Home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