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人生筆記 -《「爆量」之後的革命》

 
 
 
入秋之後,時序來到十月份;自然景觀浮現「季景」;典型的,是「北國楓紅」的山野景色,是「温帶氣候區」的「地理紅利」,也可以視為自然的天賦資源。

欣賞美景和休憩活動,以「慢活」的人生態度去安排和進行,反映的,是人生的哲學,就是如何過得有意義?

相反地,日子得過且過,只求呼應眾人所好的流行,反而是「被動」的無奈。在哲學的理解,是「虛無」;對自己的精神是折磨,對自己的身體更是耗損。

秋高氣爽,也正逢「秋收」的犒賞慰勞,普遍地,人的心情也比較輕鬆,出去走走看看的動念,形成經濟學上的「集體行動」;阿公招阿嬤,阿母求阿爸,人生苦短,來日愈來愈少,走吧!出去走走!

古代的帝王家族有「秋狩」,貴族的餘興節目郊遊狩獵。現在,庶民當道,早退休多玩樂,「國民旅遊」的意義,就是“別待在家裡”;否則愈待愈笨,不失智也可能失憶,還没營養,待在家裡,缺少「陽光維生素」,「免疫力」變弱。

如此說來,出去‘’混一混‘’,才是「王道」。不過,正如前述的「集體行動」,表面上,是“集眾人的大智”和“積各家的自以為是”;結果是“適得其反”。經濟學的用語是「反市場預期」的「集體不理性」;「金融市場」上的用語,却是理性計算後的「利多出盡」。

中國與印度,是世界上數一數二的人口「存量」的大國;作為勞動生產力,可以提供生產所需的勞動力,而且有低成本的優勢。但是,有利,也必有不利,就是「流量」難以掌控「爆量」的「高潮」出現的時間。

有過「長假」行駛上「高速公路」的「返鄉潮」和「出遊潮」的經驗;行車的人,必然有避免「塞車之苦」或「人擠人」的期待而提早或延缓行動的決定,這是資訊自由與自決行動的呈現。

然而,只要風俗習慣難改,相同的「人潮」和「車潮」的「爆量」問題,在每年的時間到了,必然‘’老戲重演‘’。

中國的「十一長假」的人潮效應,幾乎在相同的時間和地點,都是車如「籠中龍」和人山人海的「盲目」,也就是人來人去人擠人。不在現場的人,可能會感嘆:‘’外出的意義何在‘’,而油然而生「虛無」。

可是,怎麼會呢?人家,不是已經來了!不是已經有那麼多的人在場了!怎麼會「虛無」呢?

這時候,我想到「漢語語境」中有「眾志成城」的成語;人多而一志,可以有如城牆的圍阻力量,是「來去自如」的「反義成語」。

長期的觀察,我是相信的,世界是有「人口危機」的而非「人口紅利」。統治,善的本質,是政府善於為人口分配資源;否則,如果爆量的人潮衝向政府,問題才大,那稱為「革命」。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哲學人生筆記 - 《「職人精神」》

世界小事筆記 -《「總統吵架」》

法哲學筆記 -《「戒嚴」》

法哲學筆記 -《「囚徒困境」》

旅人故事筆記 -《美樹》

園藝生活筆記 - 《「寒氣春意」》

園藝生活筆記 -《「風災倖存的柑果」》

哲學人生筆記 -《「自信的回憶」》

世界小事筆記 - 《「境外敵對勢力」》

Home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