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人生筆記 - 《「程度」》
「程度」,在漢語的語境裡,被指涉是一種「評價」的「質」與「量」。比較常被用於,客觀上,被評定的「能力」;和主觀上,自己具備的「條件」。
例如:形容自己,主觀上,具備「外語能力」,在客觀上,被檢定的「外語程度」。科學化的檢定和評價,現在的「外語程度」,已經能達到質與量各有「分級」的呈現;可靠而被作為資格認定的依據。
俺,個人到德國求學前,必須檢附‘’德語作為外語‘’(Deutsch als Fremdsprach)的程度證明;取得「入學許可」(Die Zulassung),才能申辦學生「簽證」(Das Visum)。到了德國大學報到,還必須通過嚴格的「德語作為專業學程外語」(PNDS)的語文筆試和專業程度口試,全部及格後,才能註册入學。
不同的專業學程,教授的要求,還另有語文能力和程度的要求,法律學、哲學、醫學、法哲學、神學,做學問所需的語文能力,具備「拉丁文」和「法文」的能力,也是修業必備的資格;用於查考引據古典的文獻。
對德語為非母語的「外國人」而言,各個專業所使用的德語,也是艱苦的能力修練;「法哲學」所需的「法律德文」,用於嚴格定義「法的意思」和「法的觀念」;以及哲學上的論述。
十年學劍,才知道,自己「學問」的「程度」,是否已經「內化」和「內建」?在表達見識時,是否能成為思想和語文能力的「自動反應」。
俺不甚確定,這是否就是「洗腦」?俺,不忘「業師如父」的啟示:“自由精神,獨立思想”,學問就在其中;「真理使人自由」(Die Wahrheit macht euch frei)!
不過,這個艱苦漫長的過程,是俺自己歡喜求知,學習「玄奘求法」的志業。回想起來,那是自由而豐富的人生歲月。至於後來行走江湖賣藝,是否有學以致用?俺覺得那是‘’太世俗‘’的成見。
「儒教文化」強調「學而優則仕」;這是世俗化的惡習偏見,以為會讀書,學歷好就高人一等,可以去官場混一混政客生涯,發揮誤國殃民的本事。典型的「程度工具論」。
學界和官場都有「鬥狗習性」,互相吠咬;以「台灣大學校長人選」案的內鬥不休,呈現給國家和社會極壞的啟示,正是文人無行而嗜權,像餓狗一樣,咬死不放,大學自甘墮落。自認「高級學府」,表現出來的惡鬥,比起官場政客的權力鬥争有過之。
人,為何受教育?到何種「程度」才夠?世俗上,俺有一種淺論,監獄是「社會大學」,裡面關著各級學校、各行各業,術業有專攻的「鳥人」;也可以說,那裡才是「最高學府」。
至於當總統、當皇帝需要像啥麼「鳥」的「程度」?台灣人偏好「台灣大學」以上的「博士」。中國人無從選擇,據「天朝中國」的一位百歲人瑞長老「李銳」老先生向「米國之音」(VOA)洩漏中國的「國家機密」:“「中國天皇」只有小學程度”。
以前,「民國時期」的「商務印書舘」的名人「王雲五」老先生,自學有成而博學,想必是「大學問家」;然而,學問豐富却自謙「初識字」而已。
雖然「中國天皇」只有「小學程度」,當中國的皇帝已經綽綽有餘!歷史上,以前「大明皇朝」的明太祖「朱元璋」,建國前曾淪落江湖行乞;當起皇帝後,能集權也極權,為求「皇權永固」,只有「恐怖的程度」。足矣!
例如:形容自己,主觀上,具備「外語能力」,在客觀上,被檢定的「外語程度」。科學化的檢定和評價,現在的「外語程度」,已經能達到質與量各有「分級」的呈現;可靠而被作為資格認定的依據。
俺,個人到德國求學前,必須檢附‘’德語作為外語‘’(Deutsch als Fremdsprach)的程度證明;取得「入學許可」(Die Zulassung),才能申辦學生「簽證」(Das Visum)。到了德國大學報到,還必須通過嚴格的「德語作為專業學程外語」(PNDS)的語文筆試和專業程度口試,全部及格後,才能註册入學。
不同的專業學程,教授的要求,還另有語文能力和程度的要求,法律學、哲學、醫學、法哲學、神學,做學問所需的語文能力,具備「拉丁文」和「法文」的能力,也是修業必備的資格;用於查考引據古典的文獻。
對德語為非母語的「外國人」而言,各個專業所使用的德語,也是艱苦的能力修練;「法哲學」所需的「法律德文」,用於嚴格定義「法的意思」和「法的觀念」;以及哲學上的論述。
十年學劍,才知道,自己「學問」的「程度」,是否已經「內化」和「內建」?在表達見識時,是否能成為思想和語文能力的「自動反應」。
俺不甚確定,這是否就是「洗腦」?俺,不忘「業師如父」的啟示:“自由精神,獨立思想”,學問就在其中;「真理使人自由」(Die Wahrheit macht euch frei)!
不過,這個艱苦漫長的過程,是俺自己歡喜求知,學習「玄奘求法」的志業。回想起來,那是自由而豐富的人生歲月。至於後來行走江湖賣藝,是否有學以致用?俺覺得那是‘’太世俗‘’的成見。
「儒教文化」強調「學而優則仕」;這是世俗化的惡習偏見,以為會讀書,學歷好就高人一等,可以去官場混一混政客生涯,發揮誤國殃民的本事。典型的「程度工具論」。
學界和官場都有「鬥狗習性」,互相吠咬;以「台灣大學校長人選」案的內鬥不休,呈現給國家和社會極壞的啟示,正是文人無行而嗜權,像餓狗一樣,咬死不放,大學自甘墮落。自認「高級學府」,表現出來的惡鬥,比起官場政客的權力鬥争有過之。
人,為何受教育?到何種「程度」才夠?世俗上,俺有一種淺論,監獄是「社會大學」,裡面關著各級學校、各行各業,術業有專攻的「鳥人」;也可以說,那裡才是「最高學府」。
至於當總統、當皇帝需要像啥麼「鳥」的「程度」?台灣人偏好「台灣大學」以上的「博士」。中國人無從選擇,據「天朝中國」的一位百歲人瑞長老「李銳」老先生向「米國之音」(VOA)洩漏中國的「國家機密」:“「中國天皇」只有小學程度”。
以前,「民國時期」的「商務印書舘」的名人「王雲五」老先生,自學有成而博學,想必是「大學問家」;然而,學問豐富却自謙「初識字」而已。
雖然「中國天皇」只有「小學程度」,當中國的皇帝已經綽綽有餘!歷史上,以前「大明皇朝」的明太祖「朱元璋」,建國前曾淪落江湖行乞;當起皇帝後,能集權也極權,為求「皇權永固」,只有「恐怖的程度」。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