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人生筆記 - 《「呷閒」》

 
 
 
「吃飽等餓」,聽起來無所作為,就是「呷」,一直「吃」;從飽到餓,再吃。前提是,身體能吃,也有物質可吃。

多吃有益嗎?吃飽的進階是「餓」;多吃應該是無益的,還是會再餓。浮世的經驗是,‘’三天不吃還能活,山珍海味隔日餓‘’。中間的關鍵是「質能互換」,以「物理學」的概念,也是「物質不滅」。這麼說來,「飽」與「餓」是辯證的概念。

為何要「呷」?生理上有需求,來自「餓」的感覺。這項辯證過程呈現一項事實:身體是不同慾望衝突後的統合。以「經濟學」的概念來理解,身體是「供給」和「需求」的「均衡」;「過飽」或「過餓」都是「失衡」現象。

「慾望」是心理上和生理上的現象;「供給」和「需求」是物質上的現象。歸納起來,「吃飽等餓」是「唯物論」。「人,就是他所吃的」("Der Mensch ist, was er isst.“) ;德國哲學家,「Ludwig Feuerbach」,如此下定論。

浮世有些價值的存在,是不能「呷」的,就是「閒」,超越「飽」與「餓」的「二分法」;「本土台灣人」的交誼用語:“呷飽否?”,或者,“呷飽閒閒無事忙”;所以、來「開講」,天南地北,五四三的「鳥事」都可以成為話題。「閒」就是「自由」,超越物質的匮乏,免於餓的困境。

想要「開講鳥事」?那麼,不妨先問鳥兒,究竟愛吃啥麼?大哉問!俺曾經烙下「親鳥哺鶵」的「鳥照」:「呷蟬」,大口啖下去。尤其在鶵鳥的生長期,親子都閒不得,吃飽等餓又吃蟬,好忙!將「等閒」唱歌的時間都吃下去了。實在不自由!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哲學人生筆記 - 《「職人精神」》

世界小事筆記 -《「總統吵架」》

法哲學筆記 -《「戒嚴」》

法哲學筆記 -《「囚徒困境」》

旅人故事筆記 -《美樹》

園藝生活筆記 - 《「寒氣春意」》

園藝生活筆記 -《「風災倖存的柑果」》

哲學人生筆記 -《「自信的回憶」》

世界小事筆記 - 《「境外敵對勢力」》

Home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