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人生筆記 -《外傷內傷驗無傷》
世勢不靖,經濟的不確定風險也隨之提高。內政動蕩會降低企業在國內的投資和經營信心,而向外找尋發展的機會;製造業有向低生產成本移動的規律。然而,企業的對外投資和找生意商機,絕非商人可以一廂情願地在商言商;其實,那是經貿外交,也是國力的延伸展現。
弱國無外交;弱國的企業,縱有優異的經營績效和競爭力,在實踐多國化經營策略時,國力的支援和保障才是對外投資成敗和商人的身家財產能否保住的關鍵。歐洲人在十五世紀「大航海」時代的出航,就是探險和找商機之旅;在那個時代,商人在外遇到不測,也只能風險自負了。所謂「富貴險中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大英帝國」,是以國力重商的始作俑者,挾其「工業革命」後的炮艦實力,強勢地擴展殖民地和打開外國市場,交由本國商人去經營;國家坐收保護費。在那個時代,戰爭是免不了的;對「大清帝國」的「鴉片戰爭」、對北美殖民地的「反獨立戰爭」,無非是為了保護帝國的商業利益和勢力範圍。
美國獨立後,也延習了「大英帝國」的「重商主義」;除了對新大陸的「大西部」開墾擴荒之外;對外,也來到亞洲,在1854年以炮艦逼日本開國通商。受此羞辱,激起日本有志者的強國意志;「幕府」還政於天皇,展開「明治維新」,師法歐美列強的救國根本之道。
貿易通商有互通有無之利;一國市場成熟老化之後,企業必須另覓商機。多國企業的生成,在於掌握市場和生產資源;美其名為創造地主國的經濟發展,帶去資金、技術和管理知識;但是同時帶入強勢文化、生態污染、階級壓迫和資源掠奪;還是變種的「殖民主義」。若多國企業的背景,存有國家資本主義和民族主義的影子;必然形成地主國弱勢生產資源供給者的相對被剝削感;到了臨界點,必將點燃反殖民抗爭的火種。
自「大英帝國」沒落後,美國承接了殖民角色;通常強大武力備而不用,多用於展現威嚇,必要時以撤僑為先。反倒是,採用結構上的戰略優勢,印製大量的美元廣佈世界各地;在國際金融市場進行貨幣的交易和貿易結算,均以美元作為主要的媒介;英文為通用的強勢語文。美國,更以自身的優勢國際購買力,成為世界最大的市場;制定商品的通用規範和建立融資市場。美國,其實才是目前世界上最有能力保護美籍多國企業利益的強權。
相較之下,新興崛起的中國,徒有廣土眾民,固然有想像市場的誘因,卻是逕自以粗糙的鐵拳展現「單邊主義」的殖民者角色,大肆吞噬併購資源,又輸出國內的勞力;在有國家利益衝突的地區,更是直接莽撞耀武拔劍,而與不少鄰國對立。大國崛起的「粗發戶身段」,仍需向「英帝」和「美帝」老大哥學習虛矯的文明優雅。
台灣,讓自身陷於不利的國際政治地位,空有經貿實力的虛名;卻又迷失在「台灣錢湮腳目」的幻影中;國家定位尚虛;又幻想撘上中國經濟崛起的「莽撞列車」,卻反淪為車上的跟班小弟;為自己招來禍端。台灣的多國企業在海外投資,母國未蒙其利,反受五體中虛、四肢無力的內傷。
越南反中,台商受創,不會是單次意外;以後還將在世界上的其他不良國家和地區,有樣學樣地陸續發生。台灣和台商,分明是外傷又內傷,卻還驗無傷;宜思之,避之!凡虛幻的,必將承受現實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