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人生筆記 -《召喚童乩》
言行是潛意識的流露;有些看似瘋狂而不可思議的言行,可以追溯到內心的認同情結,源自童年成長的記憶。
已開發國家的人口平均壽命約八十歲;中壯年期在四十到六十歲;以「孔仲尼」的自述:"五十知天命";也就是,人生到此年紀,有人生已過半,向晚看夕陽的無可奈何,意圖呼喚夕陽留步而不可得。
是以在面對現實的無奈中接受無奈而不甘心;尤其以往的認同困惑,被現實情勢的發展所替換,更是逼迫自己去證明,以往自認英勇的人生,是足為後世典範的偉業。
從總統以下的政府大官、企業老闆、軍隊的將軍、老兵,都喜愛訓勉聽眾、尤其後生晚輩;述說自己當年的艱苦奮鬥和偉大,無人能比。換言之;自己是正確價值的主體。
因此,「素珠趕"難民"」、「大叔踢正步」,「後座搶駕駛」、「卸任不放手」都是「童乩遺緒」,走不出自己的過去。台灣,曾經有過經濟增長、富裕幻覺的歲月;目前中壯年向晚階段的「大叔」和「大嬸」在風華散去的時代,有異常的言行舉措,是「青春期叛逆」的迴光返照。
核心的問題,還是:"我是誰?";"我從那裡來?","我往那裡去?"。自戀、自怨、自憐、自閉,都是源於認同困惑,而走不出自恨而恨人、恨事、恨物的潛意識禁忌情結;那是自己出身的過去,有壓迫、恐懼、匱乏、爭吵、打鬧、責罵,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裡。
哲學的意義追尋,是有助於個人和社會、國家有更積極的正面發展,若以"我是誰?"的問題為起點,去思考偉大的德國哲人「康德」的相關問題:"我想做什麼?"、"我能做什麼?"、"我應做什麼?",則人生的意義、幸福和自信都可以自得;國家和社會也會更多元包容。
《圖片來源:Wikipedia, Léonard de Vinci 》
相關文章:
哲學人生筆記 -《童乩與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