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人生筆記 -《「道上」的「朋友」》

 
 
 
聽說被「人」視為「朋友」,應該感到欣慰和安全嗎?“He is a friend of mine”;就好像有‘’狼‘’說:“羊是我的朋友”一樣,不可靠;通常,“敵人”的“前身”是“朋友”;「反目成仇」,大概就是此意!所以,「存疑」和「警戒」是必要的自衛態度。

世道多風險,尤其商場、情場和戰場,如膠似漆、肝膽相照,背後下刀,酒裹加料,不足稀奇;核心在於「目的」和「工具」的差別。被人視作「朋友」,有註明是「目的」嗎?就算被加註“僅作「目的」使用”;不言自明,還是作為“使用的工具"而已。

關鍵,不在於別人的表述,而在於自己的“主體自覺”;慎選交往的“對象”,可在學問和義理的知性上和感性上,互相欣賞與共享;即使言不及義,但至少不言利害,就像醇酒靜美,可堪回味;不至淪為「哥們」或「閏蜜」這兩類看似「麻吉」,其實深藏「禍端」的既非「朋友」,亦非「親人」的「第三類」。

「朋友」的傳統標準,是「友直」、「友諒」和「友多聞」;其實,以我的閱歷,很難,而是多淪為「酒肉之交」和「狐群狗黨」;“非藍即綠”和“黨同伐異”。原來如此!在「同温層」的「觸覺堡壘」裡才有「安全感」;否則,“老死不相往來”。這是世道的普遍現象。

也許,我自己比較嚮往古典情懷,以哲學的理解:“朋友”,應該是“道上的”,最感溫馨;當然,不是各黨各派的「黑道」,而是「愛智者」;那正是哲學的定義。不過,哲學是在思想的荒野開拓和領航的「孤獨事業」,不知天高地厚,以「先知」自許。然而,自古,「先知」不是寂寞,就是被視同「瘋子」或「腦袋時鐘」欠校準的“怪人”。在「道上」,「愛智者」,恐怕只能孤獨向晚。

以上的筆記,是二十五年前,我曾經走訪德國中世紀建校的「大學域」,「海德堡」,那年,走在「哲學之道」上,遥想歷史上的偉大哲人,任教於大學,平常沉思遊走於此道上;樹上的松鼠和鳥兒,也為平日常遇到的「哲人老友」正在漫步中沉思而自肅噤聲。

當年,我有此體驗而坐在「道上」的栗子樹下隨手摘記。本日回憶,翻閱「個人歷史上的今天」;幸有筆記保存在案;於是想到“人何以孤獨?不好嗎?”;此一每個人的命運,所必須面對的問題;深感人的主體意義,在於「獨立思想,自由精神」;是以補註。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哲學人生筆記 - 《「職人精神」》

世界小事筆記 -《「總統吵架」》

法哲學筆記 -《「戒嚴」》

法哲學筆記 -《「囚徒困境」》

旅人故事筆記 -《美樹》

園藝生活筆記 - 《「寒氣春意」》

園藝生活筆記 -《「風災倖存的柑果」》

哲學人生筆記 -《「自信的回憶」》

世界小事筆記 - 《「境外敵對勢力」》

Home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