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藝生活筆記 -《「芒果樹」的「花」與「果」》
曾經,我有六年的歲月,經常往來於「台26線」的「屏鵝公路」;在春天時,看到路旁的芒果樹開花結果,我就聯想到芒果樹東傳的轉折旅程;很像源於印度的佛教。如今,在印度的本土,佛教已經不再是主流的宗教而式微了。
然而,佛教却在東亞的中國,韓國、日本、台灣;以及東南亞的緬甸、泰國、高棉和越南,蔚為主流宗教。
芒果在台灣,已成為夏季的經典水果;也衍生出相關的冰品;「芒果冰」,更是普遍地受到喜愛。芒果樹,是荷蘭人自印度先移植至「殖民地」的印尼。在十七世紀,又被荷蘭人移植到南台灣,落地生根後,被台灣的風土馴化而成為主流的「台灣之果」。
這段「本土化」的進程,很像各個不同時期到台灣的移民,第一代會思鄉,第二代會困惑,第三代起會自然,成為「台灣之子」和「台灣之女」。
移民,先是外來的元素;重要的,在於本土「原民族」的包容,和移民自己的認同,選擇加入融合,而成為同一片土地上的「多民族」的同胞。
芒果,能適地而成為台灣的主流水果,被廣泛地推廣裁植;其中自美國引入優良的園藝品種外,還有台灣本土自行改良的許多優良品種;果實更大,果肉愈來愈飽滿,甜度也更甜,味道甜美多汁,還有蜜香的氣息。
十年前,我播下「愛文」品種和「金煌」品種的「芒果核」;五年前,再分別嫁接「金蜜芒果」的「穗木」到「實生苗」上。近三年,在「清明」時節,開出金黃色的「花米」;就有好奇的野鳥來啄食;以致授粉不全。幸運的,剩下的「花米」結成的果實,長到雞蛋的大小,又逢「梅雨」時節的多水而落果。
不過自始,我就不曾減花疏果和套袋,就是镶芒果樹順其自然地開花結果。「自得其樂」,就是最好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