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人生筆記 -《「失智」、「失憶」與「失戀」》
人生,有幸福,是「可欲的」價值情境;有痛苦,是「不可免的」無奈。在此篇哲學筆記的專題中,論述的「關鍵字」在於「失」;它的「反義字」在於「得」。在「得」與「失」的心情之外,有一個在日文語境中,深具哲學意義的字,「絆」(きずな);這個字,經常被說漢語的人,與漢文語境中的「牽絆」混淆。
「絆」(きずな) ,可在德文語境中,被指涉有恩義的結合,是義務,也是精神上的召喚;國家或家庭有困難,人民或家人團結面對,即是。它表述的語法,是"mit jm eng verbunden sein",(ある人と密接な關係ガある);就是與特定的人有密切的關係;彼此,形成「戀」的情境,再渡到情感彼岸的「愛」。
最後的這一段旅程,行百里者,半九十;最後一里,是艱苦難行。浮世人生,常見許多人,不知所以,也不知何以,而無以為續。於是,在人生的處境,「生」與「死」,以及在「生與死」之外,出現不同的遭遇,或幸福或痛苦。
必然地,生命消失於「死」;在此之前,人除了有恐懼之外,也害怕孤獨,也逃避自由,選擇在「戀」之中,得到依賴和幸福;若有患得患失,即有痛苦。德文語境中,"mit jm eng verbunden sein",總結於一字"Verbundenheit",以漢文和日文的理解,大致上,是夫妻、親人和知交關係中的「恩義」。
對於「死」,在認知上,是「他者」的遭遇;尚不及於自己,甚至以為,自己「不會死」;直到自己「有幸」見證,「死」是「生」的終點,尤其摯親、摯愛、摯友,消失於「死」;自己才可能悟到,「典型」在前。
德國哲人「海德格爾」認為:"人生是走向死亡的「存在」"。因此,既然有「存在」,又有可能出現失去摯親、摯愛、摯友的情況,「絆」(きずな)的哲學意義,在於「同理心」、「同情心「和「同濟心」;這一切「存在」的可能,在於人有「智」、「憶」、與「戀」,是這三個「關鍵字」,促成自己與摯親、摯愛、摯友的「絆」(きずな)。
人,必然將面對一項事實,人生在走向死亡之前,「智」、「憶」、與「戀」,也必然「褪去」;於是,有過幸福的人,焦慮於「失」,恐懼於「失」。換個視角,若是自己「失智」、「失憶」,「戀」也不在了;痛苦的人,是仍然有「智」、「憶」與「戀」的摯親、摯愛、摯友,會去想到自己的「失」而痛苦和無奈。
在此,我的哲學理解,面對進行中的「失」;焦慮只會增加痛苦,必須自我超越恐懼。自己的「死」,就是完全的「失智」、「失憶」與「失戀」;也是「絆」的結束。「生」的人,就認真地「活」;只是,浮世上多痛苦;幸福,只怕「得」而又「失」。但是,那又奈何?哲學的試卷仍在答題中。
相關文章:
哲學人生筆記 -《林中歲月的意義》
哲學人生筆記 -《回憶的哲學》
哲學人生筆記 -《戀與愛的昇華》
哲學人生筆記 -《「命運」與「共同體」》
「絆」(きずな) ,可在德文語境中,被指涉有恩義的結合,是義務,也是精神上的召喚;國家或家庭有困難,人民或家人團結面對,即是。它表述的語法,是"mit jm eng verbunden sein",(ある人と密接な關係ガある);就是與特定的人有密切的關係;彼此,形成「戀」的情境,再渡到情感彼岸的「愛」。
最後的這一段旅程,行百里者,半九十;最後一里,是艱苦難行。浮世人生,常見許多人,不知所以,也不知何以,而無以為續。於是,在人生的處境,「生」與「死」,以及在「生與死」之外,出現不同的遭遇,或幸福或痛苦。
必然地,生命消失於「死」;在此之前,人除了有恐懼之外,也害怕孤獨,也逃避自由,選擇在「戀」之中,得到依賴和幸福;若有患得患失,即有痛苦。德文語境中,"mit jm eng verbunden sein",總結於一字"Verbundenheit",以漢文和日文的理解,大致上,是夫妻、親人和知交關係中的「恩義」。
對於「死」,在認知上,是「他者」的遭遇;尚不及於自己,甚至以為,自己「不會死」;直到自己「有幸」見證,「死」是「生」的終點,尤其摯親、摯愛、摯友,消失於「死」;自己才可能悟到,「典型」在前。
德國哲人「海德格爾」認為:"人生是走向死亡的「存在」"。因此,既然有「存在」,又有可能出現失去摯親、摯愛、摯友的情況,「絆」(きずな)的哲學意義,在於「同理心」、「同情心「和「同濟心」;這一切「存在」的可能,在於人有「智」、「憶」、與「戀」,是這三個「關鍵字」,促成自己與摯親、摯愛、摯友的「絆」(きずな)。
人,必然將面對一項事實,人生在走向死亡之前,「智」、「憶」、與「戀」,也必然「褪去」;於是,有過幸福的人,焦慮於「失」,恐懼於「失」。換個視角,若是自己「失智」、「失憶」,「戀」也不在了;痛苦的人,是仍然有「智」、「憶」與「戀」的摯親、摯愛、摯友,會去想到自己的「失」而痛苦和無奈。
在此,我的哲學理解,面對進行中的「失」;焦慮只會增加痛苦,必須自我超越恐懼。自己的「死」,就是完全的「失智」、「失憶」與「失戀」;也是「絆」的結束。「生」的人,就認真地「活」;只是,浮世上多痛苦;幸福,只怕「得」而又「失」。但是,那又奈何?哲學的試卷仍在答題中。
相關文章:
哲學人生筆記 -《林中歲月的意義》
哲學人生筆記 -《回憶的哲學》
哲學人生筆記 -《戀與愛的昇華》
哲學人生筆記 -《「命運」與「共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