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人生筆記 -《營養與衛生》

 
 
「營養」這個名詞,應該没什麼爭議,吃進去的食物,有没有「營養」?是由身體決定。德國哲學家「路德維希‧費爾巴哈」(Ludwig Feuerbach)認為:"人就是他所吃的"("Der Mensch ist, was er isst. ")。

「費爾巴哈」(Ludwig Feuerbach), 也是因為首先提出此項哲學理念,而被奉為「飲食哲學」的「前瞻思想家」(Vordenker der Gastrosophie)。以這項立論,作為基礎,最後,必然得出另一項推論:"人,究竟有没有營養?"。這裡指涉的,已經來到生理的和心理的素質分析。

這項問題,無從「試吃」;否則,"食人"之後,才能知道營養的結果。當然,又因為"食人",而被其他人視為精神上和進化上的「野蠻」。"食人",茹毛飲血,當然是“不衛生”的行為。

但是,日常的漢語和日語中,常以「熟人」和「生人」來區分親疏;以「熟男」或「熟女」,來辨識"心智力"和"性能力"。在此隐喻:人,是"可食的"和"可性的"!

熟與不熟,是「口感」和「性感」的認知,與營養無關。「一夜情」的「熟男」和「熟女」,應該是為了嚐鮮和刺激,而非為了營養,而來"這一夜"的。

「衛生」這個名詞,自己最清楚;本來是指涉身體的乾淨,不沾污濁,也不惹疾病上身。但是,現實中,常見許多心理上的,或精神上的異常言行。宗教上認為,那是心有障礙或罪惡感;精神醫學上認為,那是精神變異,有內在的壓抑和扭曲,心理上有陰影和妄想。

在大眾傳播泛濫的時代,短暫而迅速的「速食資訊」,反覆地疲勞轟炸視覺和聽覺,意圖操控人的心智;可預知的趨勢是,人變成視覺享受的「弱智人猿」;可能真地是既"不營養",也"不衛生"。

每天,讓自己有較多的時間,享有免被大眾傳播轟炸的自由;園藝是好去處,也是精神上實踐營養和衛生的場域。否則,親近音樂,或静舆美的視覺感受,也是自己的救贖之道。

「營養」,應該不是「多吃」或「多補」。有時候,多吃,反而適得其反,引來心理上的不衛生。飲食,適可而止,留有餘地,期待有下次的機會。如此,衛生也就顧到了。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哲學人生筆記 - 《「職人精神」》

世界小事筆記 -《「總統吵架」》

法哲學筆記 -《「戒嚴」》

法哲學筆記 -《「囚徒困境」》

旅人故事筆記 -《美樹》

園藝生活筆記 - 《「寒氣春意」》

園藝生活筆記 -《「風災倖存的柑果」》

哲學人生筆記 -《「自信的回憶」》

世界小事筆記 - 《「境外敵對勢力」》

Home & Top